


三年終回歸忙碌常態 豪爽客購買10貨櫃糖果
2日早上8點,廣東光明發塑膠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偉民提前一個小時來到廣交會展館,當天,他接待了40多名外國客商,他們的主打產品移動馬桶備受歡迎。吃完晚飯後,他還要和團隊開個例會,復盤全天的客戶對接情況,並盡快聯繫有潛在交易機會的客商。5月1日至5日,第13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第三期展會在廣交會展館舉行,對像王偉民這樣的參展出口商來說,廣交會就是行業裏的大節日 。重新在節假日迎來暌違已久的緊張節奏,王偉民說自己很開心:「這才是我們這行的常態。」◆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
王偉民參加過十餘年的廣交會,是一名「老外貿人」,時隔三年重新回歸線下展會,他再熟悉不過了。廣交會期間酒店預定比較火爆,價格亦偏高,他早早預定了廣州黃埔區的一家酒店,距離廣交會展館超過15公里。三期展會恰逢五一假期,為了避開擁堵,早上7點多,他和團隊早早驅車來到廣交會展館。對他來說,這種操作再熟悉不過了。
王偉民所在的廣東光明發塑膠有限公司,主打產品為移動馬桶,外國露營經濟火爆,公司銷售情況良好。「雖然到場的歐美客戶少了,但中東、東南亞等其他市場的有所增加,我們一天大概接待了40多名客商,已經超出了預期。」
內外銷並舉 新的學習階段
作為一名「老廣交」,王偉民對市場有獨到的洞察。以前的客商,多是大批量採購,而現在客戶數量總體變化不大,但小散的訂單佔比較大。為此,公司越來越重視小單,包裝體積只有數立方米的訂單產品,他們就選擇「拼櫃」發貨。同時,公司也開始嘗試做零售平台,內銷、外銷並舉。這對長期只做外貿的王偉民來說,又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階段。
「每年的廣交會春季展三期,都是在五一假期期間舉行。如今三年來首次全面恢復線下展,我們當然全力以赴。對於我們外貿人來說,閒的時候着急,忙的時候辛苦,但很樂意,很開心。」王偉民說。
展商:多數是接待新客戶
和廣東光明發塑膠有限公司一樣,主要從事棉花糖、QQ糖出口的福建泉州譽衡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接待了大量來自「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的客戶。5月1日廣交會開幕首日,展台接待了近70名外國客戶,多數是此前沒有對接過的新客戶,且質量很高。其中,一個印度客商,當場簽約3個貨櫃,價值近百萬元人民幣。
「我們的產品,多是純手工或半手工製作,外觀和口感俱佳,在中東、東南亞以及北美等市場很受歡迎。目前,我們的訂單排到了7月份。」譽衡食品展區負責人劉忠偉說,雖然大多數國人都在休假,但他們在展會上能夠收穫訂單,比享受休閒時光,快樂百倍。
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現,和譽衡食品一樣,食品展區客流量大,訂單質量高。廣東上益食品有限公司主打出口產品是糖果、餅乾類。公司展台主管林女士說,疫情對公司業務影響並不大,其間,他們還推出了新款產品「跳跳棒棒糖」,這是一種放在嘴裏會像兔子一樣跳躍的糖果,成人、小孩都非常喜歡。另外,新推出的咖啡味餅乾,同樣受捧。
收穫訂單是堅守崗位最好獎賞
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間隙,兩名來自南非的客戶,正在與上益食品團隊簽約,豪爽地購買10個集裝箱貨櫃的糖果。「中國糖果很棒!」南非客商豎起大拇指說。
林女士說,外國客商的訂單和豎起的大拇指,是對他們外貿人在五一期間堅守崗位的最好獎賞,再辛苦也值得。
貿易形勢嚴峻 「只能往前衝」
除了愛吃,老外也愛玩,廣交會上的相關商品,極大滿足了他們的這些愛好。上海旭傑威特商貿有限公司的主管沈先生,短時間內接待了多批客戶。公司出口的是光學儀器產品,主打槍械的瞄準器。對中國的外貿商來說,這是一個小眾賽道,但卻是一門大生意。
「合法的打獵活動,在歐美比較流行,其中,他們槍械的瞄準鏡,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國。現在國外疫情也放開了,相關需求增加。廣交會上,我們一天接待了近30批客戶,這對於我們這種小眾產品來說,很不容易。」沈先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
來自江蘇的禮品包裝盒貿易商孟秋,自廣交會開幕以來,連續參加了香港、廣州、深圳的三個同類展會,忙得十分充實。他說,今年的貿易形勢比往年略差,只有不斷地參加展會,多種策略開拓市場,外貿人才能夠生存,在危尋機。「對外貿人來說,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只能往前衝!」孟秋說。
別人在放空休假 他們在思考忙碌
廣東光明發塑膠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偉民
公司主打移動馬桶,我們客戶以歐美為主,當前市場低迷,但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對移動馬桶需求增勢強勁。針對此次相關市場客商多的特點,我們有專責團隊,對每一份收到的名片,進行一對一對接,一張名片後面,也許就是一個訂單。
福建歐德仕旅遊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郭琛
公司主打露營帳篷。雖然不是高科技公司,但和其他同類公司相比,我們更注重研發投入,研發人員超過10人,避免產品同質化競爭。比如,我們是國內最早做自動帳篷的公司,如今的雨傘帳篷,也引領全行業。
山東濰坊盛安食品有限公司外貿經理閻曉輝
公司主要從事罐頭食品生產和出口,接下來,公司在保留國內研發和供應鏈的前提下,把工廠建到泰國或柬埔寨,把國內的食品生產先進工藝帶到東南亞,實現產業鏈優勢互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