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現膝關節退化 團體夥理大設計手推車減勞損
香港回收業當中,拾荒長者是經常被忽略的一群,亦總被貼上「窮」、「污糟」等負面標籤,他們因工作帶來的健康問題,往往得不到適切的支援。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推出「拾連計劃」,發現很多從事拾荒工作的基層長者不單為了維生,更是推動環保回收,卻犧牲健康,八成拾荒者有膝關節退化及有腳患問題,「元兇」是不符人體力學的手推車。故團體與理工大學為拾荒者設計專用手推車減輕勞損,並建議社福界透過外展隊連結拾荒長者,加強對他們的身心靈支援。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從2021年7月開展「拾連計劃」,接觸北區、油尖旺區及土瓜灣區逾200位回收長者。
當中有人因要執拾紙皮,經常用手指綁紮紙皮,也有人長時間彎曲腰部及運送超重的紙品等,導致九成參與計劃的長者手指關節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及繃緊,八成人膝關節出現退化及有腳患問題,情況不容忽視。
建港首個「社區回收資料庫」
為了減輕拾荒長者因工作帶來的勞損,信義會社會工作員黃宇為表示,每星期有兩天都會落區,主動與拾荒長者溝通,亦為長者提供一個月兩次的職業及物理治療服務,紓緩他們的痛苦,更與理大建立本港首個「社區回收資料庫」。
計劃亦與理大共同設計回收工作者專用的手推車,減輕勞損情況。項目顧問、設計師陳嘉興表示,專用手推車設有車鈴、剎車設計,車身摺疊伸延支架,有助平衡和穩定紙皮,車底亦有滾輪的「流利條」設計,上斜坡更省力。
他續指,拾荒者需時熟習新手推車,現時只生產50輛回收車。
年屆六旬的環姐為其中一位用家,曾任職屋苑清潔工,以往一人每日要清理大廈30多層的垃圾,退休後,她散步時發現區內有不少棄置膠樽、玻璃樽,遂參與社區回收計劃,每日早上5時落區收集膠樽、玻璃樽,回家清洗後,再送往綠在區區,因每天推着沉重的手推車,導致雙手關節嚴重變形,「以前的職業病(清潔工),每次手都好痠痛。」而經過社工主動聯繫,現在有新型手推車後,情況改善了很多,「車都輕巧了很多,人都可以輕鬆點,雙手的痛楚都可以減低。」
而另一位計劃參加者的阿鳳也有同感,現年70歲的她,由早上7時工作至凌晨4時彎腰執拾和整理紙皮,手推車卻不合她的身高,導致她現時只可曲着身子走路,腰背經常痛楚,加上長期徒手拆開紙箱,使她的手指彎曲變形。但是參與計劃後,經過物理治療服務,紓緩痛症,並透過伸展運動預防病情惡化,而新的手推車有固定功能,能避免車子於斜路溜後而發生意外。
促增外展隊支援長者身心靈
信義會助理總幹事黃智傑表示,拾荒長者作為勞動者一分子,他們在社區進行環保回收工作,「值得大眾更多的關注和尊重他們。」他亦提出鼓勵各界積極建立回收友善社區,建議社福業界設立外展長者支援隊,尋找及連結區內回收長者,以加強對於基層長者身心靈支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