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因新冠疫情嚴重影響前兩年度學校正常運作,延誤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因此考評局公開考試委員會取消了中文口試及通識科校本評核。2024年中學文憑試的考生亦不會再考核中文說話能力,以為該屆學生騰出更多課時。希望這只是短暫措施,在學生正常上學後,考試也回復正常。

當局決定暫時取消中文科口試,我第一時間便想到對讀寫障礙學生的不公平。本港衞生署資料顯示:本地約有10-12%兒童患有讀寫障礙。當中70%屬輕微程度,20%為中等程度,餘下10%則屬嚴重程度。這些學生的特徵是:口語表達能力較文字表達為佳;儘管不斷溫習默書時仍寫不出來;抄寫時常多了或漏了筆畫;寫字時左右或上下倒轉;寫字時尤其易疲累需花更多心力。

本港患有讀寫障礙學生為數之多是令人意外的,老師們便知道這些學生幾乎在每一班也有,但教育當局在這方面照顧明顯不足。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偏重默寫,學生能寫出答案才叫懂得。識得而寫不出的等於不懂得,便直接在考試機制中被淘汰了。

以香港這偏重寫的考試標準,一定埋沒了同樣患讀寫障礙症的天才,包括達文西,愛因斯坦,畢加索,美國3位總統華盛頓、約翰甘迺迪、喬治布殊,李光耀,蘋果創辦人喬布斯,維珍航空創辦人布蘭森……

法國的教育制度一直以來無論什麼科目都是口試與筆試佔分各半,所以培育出自信,能言善道的一代又一代。而香港的年輕人,常缺乏站出來表達意見的勇氣和自信,許多人在友儕間能滔滔不絕,但要求他獨自站起來說同一番話,便會顯得害羞、緊張、腦袋空白,是教育培訓問題。大機構招聘常以小組辯論選才,港生較易輸給外國和內地生。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使用語言還是文字較多?面對人群時我們是先講還是先寫?未來世界是言語還是文字先行?請香港教育當局在制定策略時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