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受新冠疫情影響,電子書使用量大增,圖書館的電子書使用次數由2018年的60萬次,增至2020至2022年約320萬至360萬次,增幅約5倍,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藏增幅僅由29萬項增至49萬項,增幅67%。審計署選出當中30本電子書,發現近半未能即時借閱,一般要輪候4天至3年。審計報告建議,公共圖書館考慮電子資源數量,與實體館藏互補不足。康文署表示已加緊滿足讀者對大熱書目的需求,但為確保公帑善盡其用,無限制地提供熱門書目並不可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公共圖書館借閱電子書頁面檢索,發現電子藏書種類齊全,但書籍數量甚少,如收藏本地中文書籍的「金閱館」電子書,散文僅有126本電子書可供借閱,小說僅44本電子書供借閱。而一般手機閱讀軟件都能提供數以千計書籍,隨意閱讀。記者隨機點選十餘本電子書借閱,也有個別書籍要預約才能借閱。

審計署:應考量電子資源數量

審計署的實測亦發現,30本電子書之中,有14本要輪候、未能即時借閱,最受歡迎的電子書有335名讀者預約借閱。審計報告指出,電子資源是香港公共圖書館館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實體館藏互補不足,因此在籌劃館藏發展的過程中,有需要考量電子資源的數量,康文署宜探討有否適當指標以衡量電子資源的數量。

康文署回應指,香港公共圖書館亦已加緊滿足讀者對電子大熱書目的需求,由於無法無限制地提供熱門書目,香港公共圖書館認為審慎的做法是為每項電子書目設定複本數量上限,例如一本熱門書目的電子複本數量為15本,可供15名讀子同時借閱,「但複本的實際數量會視乎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電子書平台營辦商之間的協議,而部分出版商或不願意為熱門電子書目提供大量額外複本,擔心會影響實體書在零售市場的銷量。」署方提示讀者,部分電子書平台提供線上閱讀功能,容許讀者在無須借閱或輪候預約的情況下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可滿足讀者對熱門書目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