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雖然是祖國西北一個人口少、地域狹小的自治區,然而從歷史上看,其鼎盛時期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並創造了輝煌璀璨的絲路文明。如今,在6萬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蹟和數量驚人的珍貴文物,使今天的人們能夠一覽古絲綢之路的精神風貌。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 寧夏報道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參觀博物館成為人們了解當地文化歷史越來越重要的一種方式,寧夏博物館館藏的文物和藝術展品種類繁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國博物館中獨樹一幟,是眾多遊客了解寧夏歷史文化的最佳窗口。現在館內的文物總量已有5萬多件,基本涵蓋了寧夏歷史的全部內容。其中經鑒定確認的國家一級文物159件,包括明清以前的歷史文物113件和近現代文物46件。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確定為國寶級文物。2020年,寧夏國寶級文物「石刻胡旋舞墓門」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的《國家寶藏》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節目中驚艷亮相,展現了寧夏與黃河文化的淵源。
北周凸釘玻璃碗
這件凸釘玻璃碗高8厘米,口徑9.5厘米,腹徑6.8厘米,直口,矮圈足。腹部上下,錯位排列着兩周凸起的圓形裝飾,內部含有小氣泡,總重245.6克。通體泛綠,通透度很高,內壁光潔,外壁有薄層的金黃色分化物。主要分布在下腹和底部。經科學檢測,其材質為鈉鈣玻璃,屬波斯薩珊王朝玻璃製品。璃碗身上凸起的圓形裝飾,是採用獨特的燒吹技術製成。然後利用雕花技術,進行腹部、底部凸飾及口緣的整形。1983年出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李賢夫婦(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合葬墓,現藏於寧夏博物館。此器造型精美,晶瑩剔透,器型完整,紀年明確,對確定同類製品的年代具有標尺作用,是通過絲綢之路流傳到中國的,體現了薩珊玻璃器形和紋飾上的獨特風格以及精湛的魔者工藝,是我國出土薩珊玻璃器皿的代表。
唐胡旋舞圖石刻門扇
這兩扇墓門長88厘米,寬42.5厘米,厚5.4厘米,兩門扇正面鑿磨光滑,中間各減地淺浮雕一男性舞者。舞者為典型胡人形象,髭鬚鬈髮,深目高鼻,胸寬腰細,體魄健壯,髮束帶。身着圓領緊身窄袖衫,下着裙,腳穿長筒皮靴,踩在一小圓毯上,雙人對舞。石門上舞者展示的舞蹈為胡旋舞。胡旋舞源於中亞,傳入唐王朝後,受到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偏愛。唐詩中多有胡旋舞的描述,如白居易的《胡旋女》就記述了胡旋舞的旋律快、轉圈急等特點,它在唐代的流行也可見一斑。1985年出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硝池子村窨子梁唐墓出土,現藏於寧夏博物館。這件胡旋舞石刻墓門人物面部表情生動自然,體態輕盈健美,舞姿奔放,充滿濃郁的西域風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類題材的石刻作品,是在我國唐代墓葬中首次發現,既是古代絲路樂舞藝術的傳承和傳播,也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包容,是研究唐代樂舞的珍貴資料。
西夏鎏金銅牛
這件臥牛身長1.2米,寬38厘米,高44厘米,重188公斤。全身散發着柔和的金光,四腿呈內屈跪伏狀;牛首高抬,兩角彎出優美的弧度,頸部寬厚有力,皮膚皺痕明顯;尤其是雙眼炯炯有光,卻又呈現溫馴之態,神情極似魯迅先生筆下的「孺子牛」。經考證,這隻銅牛是王陵的陪葬之物。1977年出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百陵101號墓,現藏於寧夏博物館。這件鎏金銅牛體形碩大,比例勻稱,集塑形、鑄造、鎏金、拋光等工藝於一體,真實地反映了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完整的西夏鎏金工藝品,也為專家研究西夏社會的農業經濟提供了一個實物佐證。
西夏草書佛經長卷
西夏文草書與漢文草書的書寫規律相似,其筆勢飛動雄健,有漢字草書「簡而動、流而暢」的特點,撩筆下筆重,能看出其中章草的意味和特點。此卷縱16厘米,總幅寬574厘米,由九張白麻紙連接而成,有的字騎在兩張紙接縫處,這表明是先將紙黏貼在一起然後書寫。全卷總計三百二十四行,約七千三百多字。據卷未記載,該長卷為黨項酩布氏所有。全篇草書很難辨認,但字體筆法流暢,書寫隨意。1991年出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現藏於寧夏博物館。此卷整篇文字層次分明,段落清晰,是現知最長的卷式西夏文文書,也是西夏文草書書法的佳作,是研究西夏文字及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這件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支座長68厘米、寬65厘米、高62厘米,重達1噸,近似一個正方體。方形底座上男性作跪地狀,俯首前視,面部渾圓,粗眉上翹,雙目圓睜,高顴塌鼻,腹圍肚兜,雙手撐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其座頂左上角陰刻西夏文三行,分別譯為「小蟲曠負」、「志文支座」、「瞻行通雕寫流行」。背部還陰刻一行漢字「砌壘匠高世昌」,為石雕工匠的姓名。1974年出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陵區6號陵,現藏於寧夏博物館。這座雕像着重刻畫了男性面部表情及雙臂動作,充分表現因負重而用力支撐的力度感,反映出西夏石雕藝術的獨特風格。在西夏陵區先後出土了十幾座這樣的支座,但刻有文字者唯此一件,因此彌足珍貴。
鎏金銀壺
鎏金銀壺為北周天和四年文物,1983年原州區南郊鄉深溝村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現為寧夏固原博物館收藏。北周時期。尺寸通高37.5厘米,最大腹徑12.8厘米,重1.5公斤,鴨嘴細頸,上腹細長下腹圓鼓,高圈足座,單把,壺把上鑄成一深目高鼻帶盔形帽的人頭像。頸腹高座束腹處和底座邊緣各飾聯珠紋一周,壺腹下部用細線雕一周水波紋,水波中有兩隻似虎的怪獸相向追逐一條魚,魚尾甩出水面。壺腹浮雕的人物圖像,共六人分為三組,每組各有一對男女,表現題材內容是古希臘神話內容,藝術風格受希臘化影響。鎏金銀壺是波斯王朝的酒具,薩珊時代在中亞的巴克特利亞地區製造,是薩珊工匠模擬希臘圖像的產物。壺形制完全沿用薩珊王朝金銀器風格,但壺把上的人頭形象與薩珊波斯人形象有別,屬中亞巴克特利亞人。工匠在鎏金時充分考慮了銀瓶的器型特徵,並不是通體鎏金,而是有選擇性的。腹部人物採用銀原色而背景部分鎏金,這樣就將銀白色的故事人物置身於金色的背景下,非常醒目,獨具匠心,不愧為薩珊金銀器中的上品,被稱為「絲路瑰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