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團隊在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一個箱形水母新物種,將其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今次是首次在中國水域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令全世界三槳水母科的物種數目增加至四個。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首次在中國水域發現 浸大團隊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

浸會大學領導的團隊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全球稀有的箱形水母新物種,並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團隊表示,全球目前有49個箱形水母物種,今次是首次在中國水域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令全球三槳水母科的物種數目增加至4個。海洋公園正接手「米埔三槳水母」的繁殖工作,料將可在園區內展示予公眾。有關新物種的論文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內。◆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研究經理柯嘉敏昨日表示,團隊是在無意中發現該新物種。2020年5月,她午飯後路過米埔自然保護區的鹹淡水基圍蝦塘時,發現約有300隻至400隻水母聚集。初時,他們只打算採集水母以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後來在基因庫中未能尋找相關物種,於是在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帶領下,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海洋公園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人員一同研究,經分析其特徵及基因排序,終確立「米埔三槳水母」。

柯嘉敏說:「香港從來冇發現過箱形水母,冇諗過喺呢度搵得到。」

據研究團隊介紹,該種水母有24隻眼睛,其中8隻可以成像,其餘16隻可以感光,其身體透明且沒有顏色,平均體寬1.5厘米。身體還有四隻角,每隻角均連接三條每條長約10厘米的觸手,相信是用作捕食水體中細小的浮游甲殼類動物。

箱形水母含毒 籲市民小心

邱建文介紹,箱形水母另一項特徵,在於其傘面下端向內延伸形成的假緣膜,為一塊具有很多環狀肌及可收縮傘口的薄膜。「米埔三槳水母」的假緣膜內有通入傘狀體內的水管,管內有多條分支,與同屬的物種有所不同。由於該種水母帶有毒性,他呼籲市民在米埔及鄰近鹹淡水交界水域時要小心留意。

他表示,「米埔三槳水母」僅在米埔發現,但基圍蝦塘透過潮汐通道與河口連接,相信該種水母亦分布於珠江口附近海域。米埔已是本港被深入研究的地區,因此新水母的發現,反映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海洋公園助理動物護理專員張雅靜表示,海園由2021年5月開始飼養「米埔三槳水母」,由於並無任何資料可作參考,只能根據文獻嘗試找出最適合的培養環境。最終發現該水母需要的鹽度為17,大概在於鹹淡水之間,相比水母普遍需要的鹽度33為低,合適的水溫則較高,約為攝氏26度至27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