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春望》創作於安史之亂時期。圖為民眾在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內的杜甫像前聆聽其生平故事。 資料圖片

說到唐詩意境,我們自然想到三位唐代詩人:「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本集先介紹杜甫。在五律詩體中,杜甫是怎樣把苛刻的形式限制改造為達意傳情的最佳途徑呢?他是如何將儒家崇高的家國情懷投射入自然宇宙,創造出自己獨有藝術境界的呢?今次我們以《春望》這首詩作例子。

《春望》創作於公元757年3月。大約9個月前,首都長安被叛軍安祿山攻陷,杜甫也被俘虜。他眼見祖國與家園被戰火蹂躪,懷着憤懣與悲痛寫下此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擔負着「起承轉合」中「起」的功用。杜甫把淪陷的「國都」與「山河」相對,人間之「破」與自然之「在」作比立;人的離散坎坷和自然萬物復甦形成強烈對比。「城春」讓人想到熙熙攘攘的鬧市和生機盎然的花草,但詩人卻用了「草木深」來指野草叢生的荒涼狀態,打破了人們常有的聯想。

兩聯必須對仗 詞義必須對稱

往下的兩聯,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即一聯中兩行之間詞類必須相同,詞義必須對稱。《春望》頷聯表達情感的動詞「感」對「恨」,表達時空的名詞「時」對「別」,表達自然生命的名詞「花」對「鳥」,表示情感反應的動詞「濺」對「驚」,與情感有關的名詞「淚」對「心」。在頸聯中,與傳遞消息有關的雙音節詞「烽火」對「家書」,表時空聯繫的動詞「連」對「抵」,數字「三」對「萬」,度量名詞「月」對「金」。這些詞匯相互匹配,非常工整。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執行「承」的功能,從首聯的景物進行具體化。用詞方面,「承」是由大到小;離開宏大的「國破」「城春」,以具體細小意象的組合,「花」「鳥」承接上句。由於「花」和「淚」這些景物與實際時間地點並不相干,構成了一種虛的象徵空間,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就有由小入大,進入這個超越時空的「永恒現在」,喚起無限的藝術想像。

構成象徵空間 人與自然同悲

之後,我們看看這句如何帶我們進入想像世界。若純粹從人的視角看人的苦難,無情的自然對人類的苦難無動於衷,周而復始的盎然春意,只是令人觸景生情地感到無助與悲哀;但若把人類與自然視為一個整體,人類悲悼時代不幸與花朵流下眼淚,存在着感人的共振,人與自然同悲,甚至自然主動替人悲哀。僅僅十個字,就將詩人個人的情感深化為自然宇宙的共感。

頷聯把個人的情感投射到自然,頸聯就必須要有變化。為此,「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急「轉」,筆鋒從自然轉向人類社會。「連」「抵」兩個動詞對得很工整,點亮烽火和傳遞家書通常意味着在空間上和他人聯結。「三月」表明戰火連綿,「三」既可指三個月的激烈戰鬥,也可理解是杜甫創作此詩之際,戰爭已經橫跨兩個「三月」,持續一年之久。

雖然表面看,「連」的這些事情都在連綿,但要傳遞的深層意義卻是「斷裂」的:「烽火」導致「家書」無法抵達親人的手中。杜甫巧妙利用「烽火」一詞的雙關義,「烽火」傳遞消息與「家書」傳遞信息相對,這是意義上的暗對。「烽火」揭示了山河破碎、家人離散的原因,和下一句「家書抵萬金」構成了因果關係。

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也有一個小轉,即從頷、頸兩聯抒情的「永恒現在」又回到詩人生活的現實時空。此聯是圍繞「白頭」展開,描述詩人身軀的衰老、內心的痛苦。

稀疏的白髮,和第一句破碎的山河互相照應,個人衰老與「國破」相脗合,從而創造了「循環往復」、圓融完美的道德和藝術境界。

編者註:為了向社會介紹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蔡宗齊推出「如何閱讀中國古典詩歌」網上節目,今次主題是「唐詩之意境」,重點介紹不同的唐代詩人如何用非凡的想像力,把個人胸襟情懷和自然宇宙世界融合起來,創作出一種無與倫比的藝術境界。香港文匯報教育版摘取了每集節目的精華內容以作推介,觀眾亦可在YouTube及Bilibili平台收看完整版本(https://www.youtube.com/@aigcs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