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雲三號G星成功發射 將顯著改善全球暴雨早期預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全球降水星家族首添「中國造」。中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雲三號G星,於4月16日9時36分搭乘長征四號乙遙五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繼美國、日本聯合發射專用降水測量衛星之後,國際上第三顆發射的主動降水測量衛星。自此,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業務運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傾斜四條近地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據悉,風雲三號G星主載荷降水測量雷達是國內首次研製。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表示,風雲三號G星的發射有助於發揮中國低軌氣象衛星觀測網的整體優勢,將顯著改善全球暴雨等災害早期預警能力。
據介紹,降水是地球能量和水循環的重要過程,是天氣預報的重要要素,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從2006年起,中國氣象局對標國際前沿,堅持科技自立自強,逐步推進降水星的立項研製和科技攻關。風雲三號G星作為世界氣象組織框架下全球降水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顯著增強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災害性天氣系統雲和降水監測、預報及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監測預報颱風暴雨災害天氣
風雲三號G星配置了降水測量雷達、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微波成像儀、全球導航衛星掩星探測儀等4台業務載荷,其主載荷降水測量雷達是國內首次研製,整星採用主動降水測量與被動微波、光學成像遙感相結合的方案,並通過中繼技術開展業務數傳,實現全球中低緯度地區雲和降水參數的高精度遙感探測,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地面系統可為業務應用提供數算一體的數據和IT資源支撐平台,以實現業務數據全流程質量監視。
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指揮、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曹曉鍾表示,風雲三號G星是中國首顆對降水進行主動測量的衛星,通過星地雷達融合應用可實現全球三維大氣、雲和降水結構探測,將應用於颱風、暴雨和其他極端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同時在生態環境、能源、農業、健康等領域發揮作用。
據悉,風雲三號G星是中國第20顆風雲氣象衛星,考核壽命為6年。未來6個月,風雲三號G星將按照「邊測試、邊應用、邊服務」思路開展在軌測試,以充分驗證衛星平台、載荷、星地一體化指標,並全力應對主汛期暴雨、颱風等氣象災害。
風雲三號G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總研製,衛星載荷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研製。發射、測控任務由中國衛星發射系統部組織實施,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氣象局負責研製建設和運行。
8顆風雲衛星正服務126國和地區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8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運行,正持續為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產品和服務。
持續關注中國風雲氣象衛星計劃發展動態的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表示,風雲氣象衛星是具有全球先進水平的氣象衛星,其數據對很多國家的諸多行業十分有用,尤其是對欠發達國家。他代表世界氣象組織感謝中國氣象衛星領域的開放數據政策在全球氣象能力發展中發揮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