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海拔戶外運動的先行者、登頂天山博格達峰第一人、有着「天山派野蠻登山家」之稱的王鐵男,日前攜新版著作《天上之山——王鐵男登山探險筆記》、《崑崙秘道——王鐵男徒步探險筆記》,登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講好新疆故事」系列活動講壇,以「閱讀山河,登山也是一種生活」為主題,分享他近三十年登山傳奇背後的生動故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應江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人低調謙和、中英文流利切換的王鐵男,從外表上絲毫看不出「野蠻硬漢」的痕跡。他在2016年退休之前是新疆廣播電視大學的高級工程師。然而其高海拔戶外運動經歷卻是相當傳奇:早在1998年便成為登頂天山博格達峰第一人,其後多次帶領陳君武、姚偉倫等香港登山運動愛好者登頂博格達峰、慕士塔格峰。62歲時,王鐵男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新疆登頂珠峰年齡最大的登山者(內地排名第二,第一是69歲的夏伯渝)。他並十餘次進入崑崙山和藏北地區探險,開闢了多條高危探險路線,獲得過首屆中國戶外探險金犀牛獎。
起步只為滿足好奇
新疆的登山和戶外探險運動是圍繞着這裏「三山夾兩盆」(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貌開展的。從小在烏魯木齊市生活的王鐵男,日日仰望着東天山的博格達峰長大,對這座冰峰抱有強烈好奇心。1989年時看了某地理雜誌上對博格達峰的介紹文章之後,他明確了「一定要親自攀登上去看看」的人生目標。
那個時候,不止是他不知道「走上去的珠穆朗瑪、登上去的博格達」——海拔5,445米的博格達峰屬於技術性山峰,攀登難度遠高於海拔8,848米的珠峰,整個中國內地都還沒有「戶外運動」這一概念,戶外裝備更是罕見。「帳篷是參照畫報上外國人用的人字形帳篷圖片,自己用縫紉機縫製的。沒有瓦斯爐,就從低海拔地方背着柴火上山」。這「走向戶外的第一步」也沒有環保理念,當到達三個岔達阪,看腳下全是雪蓮,就隨手拔兩棵拍照留念……
而真正到了博格達峰腳下,看着眼前高聳入雲的偉岸冰峰,「早前『到了就順便登一下』的想法瞬時煙消雲散——根本不可能登上去!結果就是到博峰腳下轉了一圈……」
無知「野蠻」 教訓慘痛
這一次嘗試的後半程,王鐵男為自己的「無知者無畏」體驗到了「彈盡糧絕」的滋味。當時在看到海拔3,550米的登山大本營南邊有個山口,僅憑着滿腔好奇心就一路走了下去。迎接他的是七八月份炎熱荒涼的戈壁灘上持續徒步50公里都得不到一滴水的慘痛教訓。
1997年夏再登博格達時,行前計劃依然粗放,行事風格依然「野蠻」。王鐵男身上背的饢多到可以在大本營外排出碩大的「1997」字樣來慶祝香港回歸。到達海拔3,950米的以肯齊達阪後,雖因自製帳篷遭夜雨淋透而感冒,第二天照樣因為新結識了職業登山運動員老胡而堅持喝了很多酒,結果引發高山肺水腫,萬幸死裏逃生。
傷病痊癒之後的王鐵男,依然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了實現站在博格達之巔的夢想,他聯合山友成立了烏魯木齊登山協會,於1998年夏再次進軍博格達。雖然人多了,但幾乎個個腦子裏都延續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轟轟烈烈為國爭光」的中國式登山理念。在驚天動地的宣傳造勢下,為了「首登的榮耀」,原本一個團隊且有着過命之交的老胡和王鐵男分裂,各自拉一支隊伍在天山之上較起了勁……
1998年8月4日,王鐵男率先登頂博格達峰。他回憶說,在當時那種極端功利的思想下,當聽到大本營的後勤人員在對講機裏說「我們看到你們了,馬上就到頂,加油呀」,瞬時熱淚盈眶。「後來登頂珠峰就沒這麼激動,在珠峰頂上逗留將近兩個小時,一滴眼淚都沒有……最主要就是登山理念發生了變化。登山是沒有掌聲的運動,也是享受苦難的運動。現在是低調出門、純粹享受同大山的親密接觸,安全回來才是最重要的。」
香港隊員 謎般失聯
也正是在1998年,經新疆登山協會撮合,王鐵男認識了同樣前來攀登博格達峰的香港攀石會成員,並達成了聯合攀登的口頭協議。然而,當兩支隊伍在大本營會合後,「面對我們這支穿着軍用大頭鞋、捆綁着沒有前齒的冰爪的登山隊,香港人當場反悔。現在回想起來,任何一支登山隊都不會同使用山寨裝備的隊伍合作,但當時就氣到要掀桌子……」
即便率先登頂成功之後,在下山途中與香港攀石會隊員們迎面相遇時,雙方依然視彼此如空氣。8月17日,剛進家門的王鐵男接到求助電話,3名香港攀石會登山隊員在山上失聯。他行裝未卸便夥同幾個隊員連夜出發營救。港人失聯的消息也引起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派出了直升機全力投入營救,但最終「香港隊員們的失聯成為博格達峰登山史上的一個謎。」(註:時隔10年後,三名失蹤者之一的林志偉遺骸,被冰川科考人員發現,另外2人仍音訊杳然。)
「當時我們分析,香港三名隊員是忽視了5,080米這一『魔鬼台階』,遭遇了滅頂之災……」王鐵男在其著作《天上之山》中這樣寫道:它既是通向頂峰的最後驛站,又是危機四伏的地獄之門。站在5,080米向頂峰望去,似乎近在咫尺,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登上去。實際上這是博格達峰登山者最容易產生的一種錯覺。從5,080米到頂峰的路線極其危險,不但要橫切100多米陡峭的雪坡,通過漫長的冰岩混合地段,還要攀上50多米長、坡度70度的大冰槽。一旦登山者忽視了它的存在,從4,700米營地直接跨越它突擊頂峰,那必定是凶多吉少。因而這個台階也被攀登博格達峰的人們稱作「魔鬼5080」。
港人裝備 見證歷史
三名香港隊員遺留在4,700米營地的戶外裝備最後被分贈給前來救援的民間力量留作紀念。王鐵男留下的那一套爐具使用了十多年,之後放進了登山博物館。
而被三名香港隊員帶走的一頂名牌高山帳篷,經歷也頗為傳奇。據《天上之山》記載:2000年,著名登山人楊春風登頂博格達峰時在5,080米突擊營地還曾使用過,並在下撤時將其埋在雪裏。2001年8月,王鐵男和楊春風在帶領北京登山愛好者攀登博格達峰期間,專程為了這頂帳篷再登「魔鬼5080」。因為「對於裝備奇缺的我們,品牌高山帳篷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然而「這一次,不但帳篷沒找到,我倆還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2012年,王鐵男再次登頂博格達峰。與此同時,楊春風登頂喬戈里峰。「我通過衛星電話分享彼此喜悅的同時,告訴他一個『喜訊』:我在『魔鬼5080』建營地時挖出了那頂名牌高山帳篷。」
可以說,這頂港人帳篷見證了中國民間登山史上的生動一頁。講座中,王鐵男感慨說,如今的登山圈子裏,中國人的裝備是全世界最好的。加上豪華的大本營、星級的服務,每每讓國外的登山團隊艷羨不已。「戶外裝備的進步,見證了我們國家的國力提升。」
登山生活 不歸常人
王鐵男說,登山是種生活,是人人都能參加的休閒活動。然而在他的妻子眼裏,「登山生活並不屬於常人,一個沒有毅力的人是享受不到這種生活帶來的體驗。」為了有更好的體力享受登山的快樂,王鐵男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用各種方法進行體能訓練。從早年間工作日下班後扛着50斤大米跑步上下十二樓,到周末和假期的爬山、徒步,退休後的天天跑馬拉松……他62歲登頂珠峰就是一個「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生動故事。
在《天上之山》中,王鐵男寫道:「如今,國內的登山運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登山作為一種商業活動也被越來越多的登山者接受,花錢僱傭協作或參加商業登山隊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的登山模式。而在多年前,我們只是憑借團隊的力量挑戰高海拔雪山,『挑戰自我』,就是這樣一個簡單樸實的理念把我帶到了慕士塔格,就因為是沒有任何協作和嚮導的全自助式的攀登才使我記憶深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