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屆國務院自今年全國兩會履新至今已經滿月。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攜四名新任副總理曾在3月13日與中外記者見面時擲地有聲地表示,政府工作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3月14日,李強首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意味着新一屆國務院開始全面履職。國務院新團隊施政一個月以來,積極推進機構改革、提振經濟、催谷民資、吸引外資等舉措,以改革新風、務實行動回應民眾期待。◆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機構改革 政府轉作風
李強:以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轉變職能、提升效能、改進作風
機構改革向來是推進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全國兩會期間,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啟幕。在3月13日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矢言,將以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轉變職能、提升效能、改進作風。他並強調,新一屆政府要突出抓四件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扎實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創造性執行能力,堅決守住廉潔底線。
全國兩會結束翌日,李強即主持召開新一屆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研究國務院機構設置有關工作。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直屬事業單位、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要求盡快確保機構、職責、隊伍等及時調整到位,確保改革期間各項工作正常運轉、有序銜接。新一屆國務院開始全面履職。
經此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仍為26個,而通過金融監管、科技、數據管理、鄉村振興、知識產權、老齡工作等重點領域的機構職責優化和調整,進一步提高了國家機構的管理職能、管理效率。
「我們要推動各級幹部多到一線去,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向人民群眾學習,真正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長期在大機關工作的年輕同志,要深入基層、心入基層,更多地接地氣。」出席記者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李強提到要突出抓四件事,第一個就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時隔一天後,新一屆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領導幹部要帶頭開展調查研究,改進調研方法,以上率下、作出示範」。近段時間以來,部委和地方主官紛紛走進基層一線,圍繞重點問題展開調查研究,求解民眾「急難愁盼」問題的辦法和路徑。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對香港文匯報分析稱,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目標除了精簡機構、轉變政府職能,其核心是理順機構之間的關係,提高機構效率。這種結構性優化契合政府效能變革的內在要求,順應了現實發展和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新一屆政府再提「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體現了問政於民、力求科學民主決策、建設更加高效務實政府的改革思路。
催谷民資 穩市場信心
李強:「兩個毫不動搖」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後更不會變。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干擾民營經濟發展的不正確言論,令部分企業家心存憂慮。包括總理李強在內的國務院新領導班子,多數成員曾長期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工作,深諳民營經濟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有着豐富的打造營商環境、推動民企發展的經驗。在首場中外記者會上,李強承諾國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將「旗幟鮮明、堅定不移」、不會改變,並要求採取措施確保公平競爭和保護產權,還呼籲企業家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再寫新的創業史,令民營企業家吃下了「定心丸」。
兩會閉幕後,李強赴湖南展開首場地方調研,8家座談企業中,國企和民企均為4家;而接受調研的6家企業,同樣是國企和民企各一半。在走訪山河科技、藍思科技、長沙比亞迪等多家民企時,他強調要實打實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積極營造尊重企業家、鼓勵創業創新創造的濃厚氛圍,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不斷增強企業發展新動能。
全國兩會之後,從南到北多個省份通過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實施專項行動等方式,持續優化公平競爭、預期穩定的市場環境;銀保監會和央行等金融機構也積極落實解決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在審批時限、貸款利率等方面發力,為民企注入金融「活水」。
4月12日,李強在北京調研獨角獸企業時又強調,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各級政府要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和創新生態。要針對科技型企業的成長特點,在人才引進、融資支持、成果轉化、市場培育等方面,提供更為精準優質高效的服務,促進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新一屆政府及時回應社會期待,從輿論和政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給民營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多地民企發展勢頭看好,其中一季度陝西新登記民營經濟經營主體數量同比增長33.36%;海關總署最新數據也表明,一季度外貿經營主體數量穩中有增,其中民營經濟表現活躍,進出口增速高於整體,繼續發揮外貿主力軍作用。
提振經濟 促轉型升級
李強: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叫做「長風破浪、未來可期」,對此我充滿信心
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領導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效提振經濟,是新一屆政府上任之初面臨的最緊迫任務。面對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新團隊不避難也不怕難,李強在中外記者會上清晰地闡述了經濟發展的短期目標與中長期規劃,展現出迎難而上的決心和信心,對於未來經濟前景則用「長風破浪,未來可期」八個字形容,信心十足。
履新後一個月內,國務院召開了三次常務會議,其中兩次都聚焦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適時出台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鞏固拓展向好勢頭,推動經濟運行持續整體好轉;同時決定延續和優化實施部分階段性稅費優惠政策,包括提高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減半徵收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等,共計每年減負規模達4,800多億元人民幣。
身為製造業大國,中國製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是穩定中國經濟大盤的「壓艙石」。李強就任總理後首次出京調研,就前往製造業重鎮湖南,他用兩天時間密集走訪企業,行程緊湊,主題鮮明——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推進高端製造,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此外還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直面實體經濟和製造業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
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等宏觀經濟主管部門也密集調研,接連召開地方經濟形勢座談會、行業協會及專家研討會等,圍繞當前經濟運行情況、面臨的問題和政策建議聽取意見,為出台穩經濟新政做好充分評估和準備。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唐任伍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在經濟恢復的關鍵期,新一輪穩增長、穩信心「組合拳」陸續落地。當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增加;經濟回暖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吸引外資 建投資高地
李強: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我國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全國兩會剛過,被視為中國與世界「對話」平台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和博鰲亞洲論壇相繼舉行,向世界釋放出開放合作強音。新一屆政府以行動表明,不斷擴大開放的中國將繼續打造投資高地,為全球發展繁榮注入新動力。
兩場高峰論壇廣邀跨國企業、外國政要、知名經濟專家,國務院高層在多個場合現場喊話,提振信心,強調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和態勢強勁,充分釋放中國經濟復甦的積極信號。曾在兩會記者會上承諾「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環境會越來越好,服務會越來越優」的李強總理在博鰲接待跨國企業高層時再次宣示,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將擴大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而丁薛祥副總理也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呼籲,要攜手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共享機遇,在合作中應對挑戰,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甦。
為擴大吸引外資的範圍,商務部今年首次推出「投資中國年」活動,除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高標準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還協助地方省市主動出擊,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上月在廣州舉行「投資中國年」招商引資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親自向外資駐華高層闡述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的各項政策。
外資企業高管爭相訪問中國。美企如蘋果、輝瑞、寶潔、高通、橋水,歐企如梅賽德斯-奔馳(港稱平治)、寶馬、雀巢等的最高負責人近期都密集來華,除親身出席了前述論壇,還實地考察當地業務,並獲國務院領導及部委負責人的接見。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唐任伍對香港文匯報指出,中國敞開懷抱,與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彰顯出新一屆政府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意志。而在世界經濟前景暗淡之際,跨國公司高管競相「用腳投票」、密集來華,也反映出外資布局中國市場的積極意願,再次表明中國的熱土對外商投資仍有強大的「磁吸力」,與中國經貿「脫鈎」則不得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