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來形容女子長得漂亮,最初這是形容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蟬。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貂蟬是形象最鮮明的女性角色,善歌舞,色藝俱佳,憑藉美貌在諸侯爭霸的戰亂年代,輾轉於各諸侯之間。她年幼被選入宮,王允收為義女。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美人計」,促使呂布殺了董卓。之後,貂蟬成為呂布之妾,直至呂布殞命。
《三國演義》沒有交代貂蟬結局,但民間戲曲繼續編撰貂蟬的故事,說曹操計劃重演「連環美人計」,將貂蟬賜予關羽,圖引起桃園兄弟相爭。貂蟬不想禍及兄弟情義,於是引頸祈斬,關羽憐憫她,讓貂蟬當尼姑避險。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成為家喻戶曉的「人中傑」「女中英」。
將貂蟬放諸幼兒教育理論中,我立刻聯想到幼兒認知發展理論的殿堂級大師皮亞傑。皮亞傑曾接受生物學的訓練,在大學時期對心理學萌發興趣,開始鑽研心理學,包括病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榮格的潛意識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的學說。皮亞傑提出幼兒的道德發展可分為「他律期」與「自律期」兩個階段,以七八歲為分界。
皮亞傑認為「他律期」的認知主要來自兩方面︰
1. 自我中心︰不能區分主觀或客觀的事情,如賀媽媽生日,買的是自己喜歡的玩具或糖果作禮物。
2. 權威式人際關係︰幼兒的生活與成人息息相關,必然是依賴和敬畏。
因此,幼童「他律期」自我控制尚未建立,不時作出違反規範的行為(心智未成熟),因此權威(成人)的稱讚或責罰成為幼童是非判斷的依據。當幼童進入群體生活時,便開始從「他律期」轉入「自律期」,人開始懂得體驗「角色互換」,即是代入他人的處境,以維繫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和諧。
回看貂蟬一角,以皮亞傑理論分析,貂蟬可能於年幼「他律期」時,已被教育道義重於一切的概念。及後到了「自律期」,面對國家危難,她又建立了「角色互換」心理狀態,體會關羽等人的處境,明白捨身救國的道理,從她反抗曹操「連環美人計」,更能看到貂蟬美麗與大義並重,不願成為美人計的工具,才有了捨身成仁的淒美故事。
◆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