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數據顯示,在國務院先後兩次累計推出了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礎上,內地三大政策性銀行通過設立農發基礎設施基金、國開基礎設施基金以及進銀基礎設施基金,截至2022年底合計實現投放近7,400億元資金,支持2,700多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與此同時,三大政策性銀行增調8,000億元信貸額度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穩住基建投資增長。

在筆者看來,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同時具備「政策性引導」和「市場化運作」雙重屬性,已成為補充重大項目建設資本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力量。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槓桿撬動,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多領域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獲得更充足的資金支持。

可更好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一方面,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項目融資支持,可以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的前提下,更好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疏通信用傳導機制,促進銀行存貸款在規模和結構上更好匹配,充分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重大項目乘數效應、帶動效應、外溢效應明顯的優勢,滿足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拓寬長期資金籌措渠道、更好地集中保障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統籌完成穩預期、提信心、保總量、優結構等各方面工作。

另一方面,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用途靈活、期限長、成本低,與重大項目資金需求量大、建設周期長、還款周期長的融資特點高度契合,政策性銀行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商業銀行積極加大配套融資支持、有關金融機構根據項目需求合理確定額度和自主投放資金,有利於滿足重大項目資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撬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擴大有效投資、助力穩住經濟大盤。

有效避免引發金融體系風險

按照規定,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可用於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但投放在具體項目的金額不超過該項目全部資本金的50%,這就要求項目投資方必須有相當比例的、來自自有資金的投入,可以有效防止項目投資方在沒有任何自有資金的情況下完全依賴債務性資金進行項目建設,通過完善的權益分配、配套融資、項目回報等機制設計,使投資方在項目中享有的利益切實綁定項目盈虧,避免引發道德風險,同時也可以有效避免金融機構承擔所有項目風險、引發金融體系風險,確保項目順利完工並產生合理收益。

為保證資金流向重大項目,最重要的是落實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與基建信貸額度、重點項目儲備機制、備選項目清單對接機制的緊密聯繫,同時嚴格監測信用風險敞口、加強監督管理、提升配套融資吸引力,確保加快資金使用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助力重大項目建設,確保貨幣政策協同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精準提質,確保通過壓實配套建設資金、落實實物工作量來穩基建、穩投資、穩經濟。

筆者估計,今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將延續強勁勢頭,為各地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保駕護航,並在年內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目前的投資項目儲備顯示,2023年各地區穩投資發力早、力度大、領域新,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等領域項目成為多地重點,2023年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投資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明確提出,下一階段將持續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撬動有效投資。

重點投向五大基礎設施領域

筆者預計,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將繼續重點投向交通水利能源等網絡型基礎設施、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等城市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國家安全基礎設施等五大基礎設施重點領域,投向國家重大戰略項目、科技創新、新能源、生態環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社會事業、職業教育等領域,投向其他可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的項目。

與此同時,針對「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訴求,財政赤字率、專項債額度、調入資金和國企利潤上繳的比例和資金使用效率均有提升空間,通過發揮財政促投資帶消費、穩經濟調結構的撬動作用,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同時為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有望支持基礎設施投融資、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結構性發展機會。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表示,「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以近三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及專項債合計的財政資金佔基建投資比例均值測算,基建投資完成額增速為-4%,基建資金仍存在一定缺口。

考慮到穩基建、穩投資、穩經濟的政策訴求和地方財力緊平衡背景下基建支出承壓的現實,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繼續擴容仍有必要。假設2023年基建投資增速為8%、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撬動倍數為12倍,2023年需新增5,300億元至8,800億元規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