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聽獵人說完大雁殉情的故事,就買下兩隻雁葬之,並寫下《雁丘詞》。圖為遷徙中的灰雁。 資料圖片

元好問16歲時赴并州應試,在路上看到一隻大雁被獵人射死,另一隻大雁雖已脫網而不肯離去,哀鳴不已,撞地而死。受其忠貞感動,元好問買了鳥兒壘石葬之,稱為「雁丘」,寫下《摸魚兒》,又稱《雁丘詞》。其中「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句,更為人所稱道。

這首詞,元好問可算是真的動了情。他激動地問蒼天、問世人:「情是何物?」他自己回答說:「情是甘苦與共、情是相隨相依、情是生死相許。」然而,悲劇初發生,一雁剛死,而另一雁在空中盤旋。牠在想什麼?牠為何決定要隨伴侶而去?是否感受到「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而決定殉愛?

詞的下片,元好問用漢武帝的《秋風辭》和楚辭《招魂》、《山鬼》等的詩意,烘托雁丘的淒涼環境。當年漢武帝泛舟汾河,君臣歡樂,今已寂寞無聲,只有荒煙遠樹依舊。當人鬼相隔,招魂無用,山鬼依舊夜夜啼哭。世間人事興衰往往會變成陳跡,唯有一個「情」字,可永存千古。

當時的人如楊果、李治,都有對元好問的《雁丘詞》作和應的詞。楊果同樣寫了一首《邁陂塘》來為殉情孤雁設祭,讀來滿眼傾淚。全文是:

悵年年雁飛汾水,秋風依舊蘭渚。網羅驚破雙棲夢,孤影亂翻波素。還庇耄算古往今來,只有相思苦。朝朝暮暮,想塞北風沙,江南煙月,爭忍自來去?

埋恨處,依約並門舊路。一丘寂寞寒雨。世間多少風流事,天也有心相妒。休說與!還卻怕、有情多被無情誤。一盃會舉,待細讀悲歌,滿傾清淚,為爾酹黃土。

陣陣淒風苦雨 更添悲傷氣氛

這首詞的上片,重點寫仍活着的孤雁,隻影形單,朝朝暮暮受相思之苦。下片就着重寫人面對雁丘,吟誦着元好問詞的感受。無情的天公好像故意與有情人作對,在蕭瑟金秋中,灑下陣陣淒風苦雨,更增添詞人的悲傷。整首詞讀來纏綿悱惻,淒楚動人。

李治也有一首《邁陂塘》的和作,也極為出色。全詩是:

雁雙雙正分汾水,回頭生死殊路。天長地久相思債,何似眼前俱去?摧勁羽,倘萬一幽冥,卻有重逢處。詩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風嘹月唳,並付一丘土。

仍為汝,小草幽蘭麗句,聲聲字字酸楚。拍江秋影今何在?草木欲迷隄樹。霜魂苦,算猶勝王嬙青塚真娘墓。憑誰說與?對鳥道長空,龍艘古渡,馬耳淚如雨。

詞的上片,敘孤雁殉情的本事,也採用代孤雁悲吟言情的手法,口吻親切生動,把元好問詞的孤雁之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在《金元明清詞選》中的「詩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風嘹月唳,並付一丘土」四句,正是金末動盪的政治局勢。李治認為,元好問把時事感慨和人間悲歡之情扭結一起,所以詞作寫來有那樣濃厚沉重的感情。

詞的下片,李治極讚元好問原作的藝術成就,說有如「幽蘭麗句」,但「聲聲字字酸楚」,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最後,亦有如原作般,「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的意境,為雁丘創造出一種冷艷荒蕪的氛圍。

據《元史·李治傳》所載,李治與元好問相交甚篤,並在金亡以後,仍互贈詩詞唱和。因此,李治這種慨嘆就不單只是強調元好問那借雁寄情的心,而是加入了對金王朝的悼亡之情了。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