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珏
上周末,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再度舉辦,我也再次在現場欣賞了精彩的無伴奏音樂盛典。無伴奏合唱就是我們常說的阿卡貝拉,來源於意大利語A Cappella,是指無樂曲伴奏的純人聲音樂,最早是中世紀歐洲教堂裏的清唱音樂形式。如今,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這種僅用人聲唱出旋律和節奏的音樂形式。2012年美國上映的音樂喜劇電影《歌喉讚》(Pitch Perfect)就是講述一個由怪咖女生組成阿卡貝拉樂隊,最終克服困難,配合默契,贏得大賽冠軍的故事。電影風靡全球,在2015年、2017年又分別拍攝兩部續集,阿卡貝拉的音樂形式深入人心。
香港從2009年開始,由香港青年協會舉辦香港無伴奏合唱節,多年來為香港觀眾帶來超過70隊海外無伴奏合唱組合。今年是疫情之後再次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無伴奏合唱節,演出精彩。今年邀請了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海外組合,特別還有兩支本地的無伴奏合唱團,曾在國際大賽中奪冠的Boonfaysau(半肥瘦)和本地專業組合VSing(吾聲)。我特別喜歡他們的演出,把香港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歌曲改編成無伴奏合唱的歌曲,頗有港味。當然,從其他海外的組合,你可以從中看到,每個組合來源不同文化的底蘊,對音樂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覺得阿卡貝拉特別能體現現代音樂的多元風格和律動朝氣,反映出演唱者藝術成長來源的文化背景。
當天我在演出現場,可以感受到現場年輕觀眾對阿卡貝拉合唱團的瘋狂,現場有不少中學生觀眾,他們真心喜歡這種音樂形式,對演出他們都非常有共鳴。我也很熱愛阿卡貝拉,我能感受到它把很多正能量帶給青年朋友,年輕人也用它傳遞他們的情緒,表達他們的思想,描述他們的生活。
其實,我在十多年前已經接觸了阿卡貝拉的音樂形式,我記得當時在藝術節上看到香港一個阿卡貝拉的組合,演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最後一章,我當時感到驚奇,幾個人聲無伴奏合唱,竟然能唱出整個樂隊的感覺。後來香港每年的國際無伴奏合唱節我都會參加,也加深了解。2010年,我在香港第一次把阿卡貝拉和小提琴演奏結合起來,舉辦了名為「全為愛」的音樂會。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合作並不順利,因為沒有合唱團作為伴奏來和我合作過,特別還是無伴奏合唱團,他們對我的音樂感覺也不是非常熟悉,但是後來通過不斷排練、磨合和互相理解,我們的音樂會非常成功。演出還加入了鼓和電子琴,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看到過阿卡貝拉和樂器這樣的一種合作方式。
在我心裏,阿卡貝拉是一種「唱在一起的青春」,既自由新鮮,融合不同的創新元素和多元風格,但同時又非常注重和聲配合的規則和默契。既青春個性又要唱在一起,更是一種精神的訓練和傳揚。中國傳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京劇大師梅葆玖回憶傳承父親梅蘭芳藝術精神用「規範美」來形容。因此藝術要能夠達至美而和諧,一定有規範的訓練、規範的鋪排。從這點上來說,阿卡貝拉的形式同樣需要「規範美」的訓練和配合。青春的歷練何嘗不是這樣的道理,既要張揚個性,海闊天空,但同樣也需要尊重團結、寬廣和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