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宏
看過《神探福爾摩斯》的朋友常常費心琢磨,福爾摩斯非凡的洞察力是從哪兒來的?他是怎麼聯繫到事件背後尋找本質的?其實,洞察力就是留心各種有用信息的學問,《孫子兵法》有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一個有太多選擇的時代,洞察力顯得尤為重要。有人甚至將在時下獲得良好表現總結為一個公式,也就是「優異表現=減少錯誤+增加洞察力」。
具有洞察力的人,在撿拾有用信息的同時,要有能力過濾掉很多無用的信息,透過主要現象看本質,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講,洞察力就是通過事物表面的呈現——觀察、思考到事物未來走向的呈現。其實,洞察力就是「開心眼」。在某些情況下,洞察力改變了我們固有的能力以及對人、事和物的看法。
曾國藩擔任禮部侍郎時,向咸豐皇帝告假3年,回家鄉湖南湘鄉為母守孝。可守孝期未滿,適逢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為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忠君思想濃厚的曾國藩提前結束守孝,積極響應朝廷號召,在家鄉湖南招募湘勇。為增強湘勇的戰鬥力,他派弟子李鴻章等人四處幫他物色賢能人才。
這日,李鴻章帶着3人來到長沙團練總局求見曾國藩。很不湊巧。曾國藩外出巡閱湘勇水師營,要一個時辰後才能回來。於是,李鴻章讓他們先站在大門口靜候。一個時辰後,李鴻章見曾國藩風塵僕僕地回來了,便恭恭敬敬地施禮問道:「恩師,我又招納了3個新人。」「你進大門時已看到了吧?」見曾國藩點點頭,李鴻章繼續說:「那我把他們都帶進來,你通過測試再量才擇用吧。」曾國藩卻篤定地搖搖頭,說:「不用測試了,我已經一一考核過他們,站在左邊的人可用,但不可大用;站在中間的人萬萬不可用;站在右邊的人可用,而且可以大用。」
見李鴻章滿臉疑惑,曾國藩笑着解釋道:「我進門的時候,有意觀察了他們。我看左邊的人一眼,他也看我一眼,當我看他第二眼時,他卻把頭低下來,這說明他謹慎有餘而膽量氣魄不足;我看中間的人一眼,他沒敢看我,當我移開目光時,他居然偷偷看我,這說明他心術不良,為人奸詐;我看右邊的人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看他第二眼時,他同樣看我第二眼,我上上下下把他打量一遍,他居然也神色坦然地將我掃視一番,這說明他心胸坦蕩,勇氣可嘉,因此唯有此人可以大用。」
李鴻章聽了曾國藩這一番識人之道,頗為誠服。不過,他並沒有把曾國藩認為不合用的人隨意遣散。為驗證恩師的結論是否正確,有意把他們都留下來,並且平等對待。經過多年考驗,果不出曾國藩所料,左邊的那個人儘管處處小心謹慎,但毫無功勞建樹;中間的那個人貪圖富貴,出賣軍中情報,按軍法被處死;唯在右邊的那人有勇有謀,屢立奇功,後被朝廷委以重任,派往寶島台灣駐守。此人就是領導軍民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愛國名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美國人類學之父博厄斯說:「眼睛是內心索引,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眼睛看出來,眼睛透露的雄辯和真實,勝過任何言語。」晚清時期,中興名臣和近代洋務運動的奠基人曾國藩,就用銳利的眼睛「錐」透了3個人的心。眼神裏有乾坤氣象,一種種流露是一顆顆心的刺青,那是掩飾不住的,曾國藩深諳此道。身處茫茫人海,波濤洶湧,每個人的眼神總會被什麼東西所佔領或擁有。
人的思維中有一套「洞察系統」,往往通過眼睛發現隱藏不顯的蛛絲馬跡,之後去主動思考,尋找和發現未來。1891年,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在辛辛苦苦地完成了一個項目之後,解釋說:「洞察力就像靈光一閃,用眼睛悉心觀察是它的前奏,始終對事物抱着開放態度是根本,對眾人觀點和關鍵節點提出質疑是過程。」
有一次,美國橄欖球總決賽,野馬隊和綠灣隊比賽。比賽前,野馬隊的教練看了好幾遍對手的比賽錄像。他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綠灣隊每次有危險時,都是同一個後衛跳出來擺平危機,幫助綠灣隊化險為夷。於是,野馬隊教練設計了好幾套方案,專門對付這名後衛,嚴防死守,絕不給他跳出來化解危機的機會。結果這名後衛被防得死死的,野馬隊贏了。
一個人的眼睛要反覆關注轉機點、羞怯點和爆發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這樣就能獲得洞察力。兩名警察開着警車做例行巡查。途中等紅燈時,他們旁邊有個特別新的寶馬車,但司機抽煙時,竟直接把煙灰彈到車裏。這有什麼問題呢?年輕警察覺察到這一舉動不可思議,如果這個人是車主,誰會這麼糟蹋自己的愛車?所以警察斷定,這個人很可能是盜車賊。於是上去盤問,果然不假。
有一位法國登山者,在攀岩時發生意外,掉在岩縫裏,右胳膊被夾住了。被困了3天之後,他撬岩石時,不小心用刀劃了手臂一下,發現竟沒知覺了。原來,他的手臂被壓的時間過長,已經壞死。最後,他決定放棄右臂,但小刀太鈍了,沒法把手臂割斷。當他行將崩潰時,突然發現,石頭把胳膊壓得很緊,可用石頭當支點,用力把胳膊折斷,最後他用這個辦法救了自己。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益川敏英,在京都大學時認識了小林誠,兩人自願研究自發對稱性破缺。雖益川敏英和小林誠個性完全不同,但形成了良好的互補,組建了兩人團隊。每天晚上,益川敏英都在琢磨自發對稱性破缺,一旦想到了什麼,第二天就告訴小林誠。然後,兩人再一同做實驗,他們曾預測夸克種類有4種,後來只發現3種,因而陷入僵局。
1972年的一天,益川敏英在觀察自己洗澡影子時突發奇想,大膽猜測夸克種類可能有6大種類。他很快將這個想法告訴小林誠,兩人利用假期瘋狂實驗,最後證實了益川敏英的洞察力。隨後美國和日本的物理學家又證實了益川敏英和小林誠實驗的正確性,他們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時,大家竟發現益川敏英對英語一竅不通,論文底子也不厚。由此可見,具備較強洞察力的人,用眼睛敏銳地發現未來趨向,通過腦子迅速準確地找到問題本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