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早前公布,擬於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附近的132區對出海域填海25公頃,以容納6項公共設施,包括海上垃圾收集站、廢物轉運站及混凝土配料廠等。而137區佔地約80公頃,相等於4個太古城,將發展為以房屋用途為主、容納13.5萬人口的新社區。大興土木除了令當區居民關注噪音問題,臭味及水質污染問題也備受關注,香港文匯報訪問了居民和專家評估工程的影響:

臭氣問題

家住維景灣畔的陳小姐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擔心132區興建多項厭惡性設施後對當區造成臭氣問題,「這邊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會吹西南風,如果興建垃圾站、廢物轉運站等設施,春夏西南風起時,一定會將臭味吹到我家裏。」

她形容該海灣的地形類似一個「口袋」,倘若臭味吹來便難以消散,「一想到未來可能被臭氣困擾,情緒壓力變得好大,每日都好擔心。」

專家意見

香港環境保護協會主席樊熙泰表示,在海邊建立垃圾收集站及廢品轉運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現時全港7個廢品轉運站當中,有5個都建在海邊,但那些區都無人投訴,因為垃圾收集站全部是密封管理,而非露天的。」

他指出,應當關注的不是垃圾收集站本身,而是垃圾車運送情況,「垃圾運去垃圾站的路上,經常會將垃圾汁流到路上,搞到整段路臭晒。」他強調,如在當區填海擬建垃圾收集站和廢品轉運站等設施,環保署必須對垃圾車加強規管,「要保證垃圾車在運輸垃圾的過程中不將污穢物灑出。」

對部分居民建議將垃圾收集等設施搬往人煙罕至的東龍洲,樊熙泰認為不太可行,「那是一個島,垃圾車無法去到東龍洲,如果在那處興建垃圾收集站及廢品轉運站,就需要建造一條大橋接駁,工程十分浩大。」

水質污染

趙先生剛搬進將軍澳時,最吸引的是清澈蔚藍的海灣,「那時候我經常看到海中有墨魚,現在基本看不到了,因為這些年來不斷有新工程興建,令到水質變差,相信再加上填海興建公共設施,會對海水污染更大。」

立法會議員林素蔚說:「想起小時候,我還和家人在這裏撿貝殼,現在不會見到這樣的光景了,希望能以更好、更環保的方式安置這6項公共設施。」

專家意見

樊熙泰認為,填海工程及在海邊建垃圾收集站不會影響水質,「垃圾被堆填前都會設置防漏膜,並會過濾垃圾,以及把垃圾汁送去處理。」

「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主管陳國彰認同,填海工程對水質的潛在影響較大,亦認為6項公共設施都建在將軍澳區內,未免太多、太集中,建議分散在不同地區興建。

議員倡岩洞離島建厭惡性設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新界東南立法會議員林素蔚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發展局一月底公布在距離將軍澳維景灣畔以南約一公里處的132區填海,建立混凝土配料廠、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廢物轉運站、建築廢料處理設施、海上垃圾收集站、無污染大型電力設施等六項公共設施,受到居民強烈反對。她與居民代表屢次要求局方把厭惡性設施遷往遠離民居的地方,及建議將部分設施搬入岩洞或離島。

林素蔚:無須集中建在一處

林素蔚引述發展局的回應指,132區靠近港珠澳大橋和陸路交通要道,便利這些公共設施運作,但她認為,將這些設施集中建立在民居附近絕對不理想:「厭惡設施距離民居僅1公里,污染物容易積聚不散,損害居民呼吸系統健康。居民日後亦需長期承受噪音交通和環境污染等滋擾。」她理解政府設立這些公共設施的必要性,「但其實不需要全部集中建在一起。」

她和居民代表建議將混凝土配料廠、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廢物轉運站等可能會產生臭味、污染空氣、及高噪音設施,另覓選址興建,「我們建議將這些設施移至已荒廢的鯉魚門舊石礦場位置,以岩洞方式處理。或者改為在將軍澳第137區以南的鐵篸洲填海,那兒與民居相距較遠,對居民影響小很多。」

林素蔚表示,居民原先十分歡迎137區的發展計劃,「137區居民長年忍受每日數千輛重型垃圾車出入造成的噪音,以及垃圾車和堆填區造成的異味,現在終於有望結束。想不到又在更近的132區重新開始『噩夢』,當然強烈反對。」她們早前收集超過3,300名居民意見,超過99%人反對在132區填海,以及設立6個厭惡性公共設施。

發展局稱設施需臨海運作

發展局早前向立法會提交相關的填海方案時解釋,部分公共設施是為區內人口服務,亦有需要臨海運作,局方聽到居民和議員意見,在下階段作詳細設計時,研究將部分設施遷入岩洞,以縮減填海面積。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珮玲早前在立法會上表示,有需要在區內設置這些公共設施,例如混凝土廠,因混凝土不能長途運輸,且該區將來會有很多新的發展項目,需要就近設立混凝土廠。

對居民反建議改為在鐵篸洲填海,土拓署東拓展處處長梁中立早前表示不可行,因為該處對出就是公共航道,在填海設立這些設施,會影響航道及水質。

發展局研採削坡方式減填海範圍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就香港文匯報的查詢,發展局回應表示,局方於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西貢區議會會議及多場會面中已表明,建議於將軍澳第132區對出以填海和削坡方式提供最多約25公頃土地,以容納有特定地域要求並且需設置於臨海位置的公共設施,這些設施均需設置於臨海位置,以應付日常運作需要。

設施服務將軍澳區

發言人表示,在地域上,除服務全港的電力設施外,這些公共設施將會服務包括將軍澳在內的區域。與此同時,將部分設施共同設置於將軍澳第132區可在營運上產生協同效應。在交通方面,由於進出這些公共設施的車輛可直接通往「將軍澳-藍田隧道」,往返九龍的車輛並不會經過將軍澳新市鎮現有的道路網絡,大大減低對當區居民可能造成的滋擾,「綜合上述的考量,我們建議於將軍澳第132區設置有關公共設施,以服務包括居住在將軍澳區內的市民。」

發言人說:「有見及居民的關注,我們會研究在不影響項目推行時間表的情況下,盡量採用削坡方式以減少填海範圍。我們亦會考慮將部分設施遷入岩洞的可行性。在我們隨後展開的相關法定程序中,公眾、當區居民以及其他不同持份者亦可就其特定關注的範疇(例如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及城市規劃等),按各相關法定程序在推展過程中繼續提供意見。」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