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帥 北京報道)財經智庫18日發布的一份全球經濟信心指數調查報告顯示,78.9%的受訪者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走出新冠疫情的影響,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經濟秩序回歸常態,2023年中國經濟穩定回升可期,但中國出口可能面對重大壓力,警惕成為經濟增長拖累因素。放眼世界,全球經濟仍處於復甦與調整周期,高通脹與烏克蘭危機是最重要風險源。

財經智庫和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專家組成聯合課題組,對來自企業界、金融機構、學界、政府機構、境外人士等領域共801名人士進行問卷調查,得出2023全球經濟信心指數報告。 多領域恢復支撐發展

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正常,促進經濟恢復發展的各方面因素互相促進,預計與2022年相比中國經濟整體將呈回升態勢,政府工作報告對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確定在5%左右,受訪者對全年經濟多持相對樂觀預期。鑒於去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隨着復甦進程中的就業崗位增加、居民消費回暖,決定經濟發展態勢的投資消費等都將不同程度恢復,中國的市場規模以及在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上的先發優勢,也將支撐實體經濟逐漸恢復發展。

2022年底以來,國家為支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連續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調查顯示,受訪者對2023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態勢偏向擔憂,房地產投資並不是支撐投資增長的主要因素。在房地產投資不太樂觀、基礎設施投資潛力有限的情況下,2023年中國投資增長態勢更多取決於民營經濟的發展信心,這將不僅能夠擴大民間投資,支撐中國高效率投資更快增長,還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信心。

出口或面臨更大壓力

報告還提到,去年中國對外出口總額達到3.5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0%,出口較快增長對拉動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出口面臨較大的下滑壓力,10月至12月的月度出口分別增長-0.3%、-8.7%和-9.9%。2023年,中國對外出口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除了全球經濟低迷導致的需求不振,中國出口的風險還疊加對中國「脫鈎斷鏈」、中美衝突下的替代效應等因素,產生的下滑深度可能比預期要大。

高通脹等影響全球經濟

這份智庫報告還指出,2023年全球經濟仍將經受烏克蘭危機、高通脹和產業鏈重組等衝擊。由於高通脹持續,不少發達國家的利率水平已經達到歷史高位,可能會對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穩定帶來衝擊。烏克蘭危機久拖不決,對歐洲以及更多地區的經濟正在產生破壞性影響。此外,美國持續推動高技術領域與中國「脫鈎斷鏈」也給全球經濟和貿易秩序帶來了嚴重困擾。

「總體看,經濟增長仍處於復甦與調整期。但隨着全球基本走出疫情陰影,全球貿易和投資有望進一步恢復,東南亞等不少地區經濟有望快速增長,受訪者對全球經濟總體仍然保持相對樂觀的判斷。」報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