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墳》是王心帆於1932年至1935年間撰寫的作品之一,內容是悼念病逝的戀人。此曲本全為梆黃長曲,後來黃景球(九叔)把它删短,加入小曲,幫助小明星在香港灌錄唱片,風行一時。現時市面所能找到的,皆為唱片曲;唯獨小明星的入室弟子陳錦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為香港電台錄唱歌壇版的《秋墳》,長達45分鐘;而王心帆撰著的《星韻心曲》一書則刊載了完整的歌詞。

小明星在抗戰期間,不幸染上肺病。1942年,她在添男茶樓演唱《秋墳》,唱到「愁人怕見,月冷冰霜,景淒涼……嘆今日,紅粉成灰,還說什麼碧玉年華?鴛魄未歸芳草死」時已臉色大變,緊接着唱「只有夜來風雨……」一韻未完即猝然吐血倒地。翌日,芳魂飄逝,一代名伶就這樣湮滅於荒煙蔓草中,年僅29歲。有人謂之「一曲成讖」,因曲詞有「秋墳鬼唱詩」之句。但小明星卻偏愛這支曲的曲名,不肯更易。

在莫日芬和黎田兩位合撰的《「星腔」流派的形成及其藝術特色》一文裏,有論述小明星唱乙反調的特色的段落,頗有參考價值。

文章分析粵曲的乙反調式和正線調式,調號是相同的,都是1=C。乙反和正線的區別在於兩者使用不同的骨幹和音階序列,從而構成不同的調性色彩。乙反多用於二黃慢板、梆子中板、滾花和南音、木魚等曲牌板式。在通常情況下,乙反的色彩比較暗淡,主要用於表現淒涼、悲戚的感情。小明星通過自己獨特的行腔更突出了乙反的特性,使「星腔」的乙反唱得更為感人。「星腔」為了獲得色彩的對比、變化,常常在一段唱腔的某個句首的第一頓,直接轉向下方五度的F調,有時在第二頓便轉回原調,有時在句尾才轉回原調。由於調式、調性的同時變換,擴大了樂思,使唱腔的發展更為有動力,形成鮮明的對比。文章舉例說,在小明星最後一曲的《秋墳》中的乙反二黃慢板,從第五節(即上句開始)明顯地轉入F調,至第八小節句才轉回原調,使人聽了產生新鮮感。

這裏我稍作補充,《秋墳》中的乙反二黃慢板曲詞是「況且柳不成絲,草帶寒煙,怨句杏花猶未嫁;如此情魔如此劫,喜你入棺猶是、猶是碧玉無瑕。我記病中,教挽髻,起牽珠箔看雙星,你重笑拈羅帕」;小明星降調唱「起牽珠箔看雙星,你重笑拈」,唱至「羅帕」兩字轉回「正線」。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