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才大略、一統六國的秦始皇帝,力求從他開始,以下各代皇帝依次是二世、三世地直到後世萬代。怎知他剛死了只一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起義,並迅速蔓延,僅僅三年,大秦帝國就土崩瓦解。
一個能成功兼併六國的強大帝國,為何這麼容易就瓦解?這問題成為歷代政客、官員、學者研究的課題。尤其是漢代的儒生,覺得大漢王朝必定要小心分析其原因,以作前車之鑑。
學者之論說眾多,其中以洛陽才子賈誼的《過秦論》被推崇為代表,原因是太史公司馬遷之《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結尾,竟然將這篇文章全部轉載,可見司馬遷如何重視賈誼對秦始皇的看法和批評。
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辭賦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屈原和賈誼合傳成《屈原賈生列傳》,可見對他的推崇,而《過秦論》是他政治散文的代表作。有人說過,不妨將他的篇名倒過來讀,就成「論秦過」,立即知道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論述大秦帝國的過失了。
《過秦論》中明確地指出秦亡有四大原因:
一是三主失誤,
二是大臣失語,
三是不施仁政,
四是民心盡失。
這四點當然是指秦始皇,因他在位長達37年,一切都不能推給在位僅3年的秦二世,和繼位僅46天的秦王子嬰。
很多歷史家都只是說:始皇死後,丞相趙高竊取政權,指鹿為馬,擾亂朝綱,導致秦亡。不過賈誼說:「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那是很肯定地說,秦亡是三代國主都有責任,始皇也不可推卸。他的過失是「足己不問」,即以己為足,自以為是的意思,那就「遂過而不變」,是錯而不改了。二世的過失是全盤接受始皇的過錯,不但因循不改,甚至變本加厲,使秦之暴政苛法更嚴酷。到子嬰時已是臨危受命,舉目無親,更無人輔助,回天也乏力了。
「大臣失語」的意思並非不懂說話,而是沒人敢說實話、沒人敢進諫言,又或被形勢所逼,忍氣吞聲。朝廷上「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這一點,賈誼覺得傷害最大。因皇帝若有過失,就要人臣勸諫,但始皇縱恣行誅,殺直諫之士,那些大臣之忠言還未講完,就死無葬身之地,那麼還有人敢說話嗎?
第三點,賈誼批評秦朝不施仁義,相信沒人反對。始皇不施仁義,大概因其崇尚法家,法家的專制思想成為始皇治國的理論基礎,儒家的仁義完全不合始皇的口味。始皇崇尚殺伐,所以嚴刑峻法是王朝的特點,讓他緊掌刑罰以治國。這方面,賈誼舉了很多例子,差不多由秦孝公之雄起,以至歷代君主之成功稱霸,皆不乏殺戮,每每「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賈誼的第四點指出大秦帝國盡失民心,更是極其中肯。賈誼覺得,陳勝、吳廣這些揭竿起義者,真的只是拿着竹竿鋤頭,並沒有鈎戟長矛等精銳裝備;亦非貴族諸侯,或將相之才,只是才能普通的戍邊之士、氓隸之類的人,但卻能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掉轉頭來反攻秦朝。
陳勝、吳廣最初只是幾百人的隊伍,比不上當日六國的雄師百萬,但這樣就能令秦朝滅亡,是因為他們令天下群起響應,正是牆倒眾人推的道理。
在《過秦論》中,賈誼用了一大段文章來分析陳勝。他以邏輯推論,陳勝不過是個以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窮人家,沒有孔丘、墨翟之才,亦沒陶朱、猗頓之富,為何能推翻秦朝?秦王朝能打敗六國,卻敗於戍邊小卒,這是不合理的。
歸納原因,嚴法繁刑,確可令天下驚怕,但百姓怨恨,等到王朝衰弱,天下背叛,天下反之。賈誼更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也成了為政者的座右銘。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