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那個家的四個女人》

作者:三浦紫苑

譯者:王華懋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要說一眾流行的日本小說家,我對三浦紫苑一向有所偏好,其一是她往往可保持平穩的水準,作品的水平不會有大起伏;其二是即使貌似平凡的格局設定,同樣必有亮點變化,令人看得津津有味。這一本《住那個家的四個女人》也如是,四個女人居於一棟舊宅,當中既有血緣關係的母女,同樣有非血緣連繫的友人女子組合,由衷而言也屬再三出現的布局了,而且也不乏珠玉在前的例子,木皿泉的《西瓜》固然是女子同居物語的先行者,即若如作者自身的前作《木暮莊物語》,都有大同小異的陌生人交錯人生的對照,此所以表面上看來確實不太吸引。

只不過一看下去,我就被當中的杉並書寫所吸引了。是的,《住那個家的四個女人》的一大焦點,其實是「那個家」所在的杉並區,那顯然是作者用心經營的「主角」之一。事實上,作者也心細如塵,早為不熟悉東京地理環境作出說明,介紹杉並區的篇幅不下數千字。首先,突出它的「郊區睡城」特色,指出它是一個模棱兩可,讓人可沉睡的地方,表面上僅距離新宿不到十分鐘,但又絲毫勾不起都市人的動感活力。正如她的形容,「因為大都會近在旁邊,而故鄉就在這裏,這個精神昏睡着、行屍走肉般的城鎮,悠哉而和平,近乎窒息」,以上的描述恰好對應小說中四名女性的生活氣息。不過那也是不少流行小說的寫法,正如吉田修一的名作《惡人》,同樣大量以九州各地為背景,也有分析公路網絡與生活選擇及態度的篇幅,說明此乃彼方一向關切的要素。

只不過我想指出的,猶不止於此,三浦紫苑在小說中營構的情節,只要細心一看,其實是與整個杉並區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小說中一大關鍵篇幅,在於母親鶴代與丈夫的往事,因為女兒佐知無甚記憶,而友人雪乃及多惠美對此也興味盎然。導火線是因家宅意外,令她們發現古宅中有一塵封密室,內藏大量文學書籍及雜誌,儼然屬另一異世界。事實上,據日本社會學家川本三郎的〈西的下町——阿佐谷(杉並區)〉所述,杉並區自關東大地震後,便以文教新開發區發展起來,而杉並區等中央線一帶,正是三流作家貧困文人聚居之所,與世田谷區為左翼作家圍攏,及大森一帶為流行作家基地,恰好各據山頭相映成趣。而鶴代及丈夫神田也正是文學情侶,前者的畢業論文更前衛地以三島由紀夫為主題!

更有趣的,是杉並區同樣不能避免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政治運動及學生運動的氣息衝擊,正如川本三郎所云,當年不少新文化人如《GARO》主編長井勝一,以及後來獲芥川獎的赤瀨川原平等,都集中在阿佐谷一帶的酒場高談闊論縱橫古今。不過杉並區始終是後花園,主戰場如新宿的氣油彈總不會在此發射,於是始終保留一種若即若離的自主解放散漫氣息。

此所以在三浦紫苑筆下,神田終老也是自私的廢漢,不斷追逐虛無縹緲的骨董夢,而且不斷地被人欺騙也不自知,結果鶴代終於按耐不住提出離婚——是的,是女方主動要求離婚!這有趣的情節安排,恰好不亢不卑地把杉並地區的文化後花園氣息,予以融入人物的刻畫建構上。不多也不少的自主解放,若有啟廸,但當然不成氣候,而且從鶴代及丈夫神田兩人身上,也可為時代解魅,好讓時代的好壞同樣得以呈現出來。

是的,我就是欣賞三浦的杉並書寫。◆文:湯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