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似心
在歐洲流行了幾個世紀的苦艾酒(Absinthe),據說源於十八世紀的瑞士,一位醫生以茴香及艾草等製成藥酒,用於刺激病人的腦活動能力。其後輾轉傳至歐洲各地,當中法國民眾最為受落,成了民間烈酒,有些酒精濃度達45度以上。由於製酒的植物成分會令人產生幻覺,加上含有一種天然的綠色,在法國被稱為「綠仙子」(la fée verte)。浪漫的巴黎藝術家、詩人墨客,更一度認為喝苦艾酒後能令他們創作出更高超的作品。在那個瘋狂的年代,碰上喝苦艾酒的人,是酒館的日常。
令人意外的是喝苦艾酒者竟成為眾畫家愛捕捉的對象,其中更有3幅成為驚世之作。
法國印象派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年-1883年),以近乎寫實的方式,畫了油畫《喝苦艾酒的人》(The Absinthe Drinker,1859年),現收藏於哥本哈根的美術館。主角是窮困潦倒的醉鬼,他旁邊有一杯苦艾酒,地下是空酒瓶,畫家刻意為他畫上一身整齊衣服戴上高帽子,在幽暗的環境下,背景如鬼影,似乎是表達酒後自我抽離的世界。
畢加索一幅名畫《喝苦艾酒的人》(男人)早年在拍賣會賣得了天價。據說畢加索在1899年在名流匯聚的酒館認識了畫家朗傑,他年少輕狂,常處於苦艾酒的迷幻狀況之中。畢加索以他早年寫實的「藍調時期」畫風,以旋轉筆觸把朗傑當時的神態「凝聚」於畫布上。畫中的朗傑在高身酒杯前,手拿烟斗烟霧混聚,臉容扭曲,嘴角上歪,大大的雙目空洞無神。
畢加索在1901年同樣以藍調繪畫了一幅《喝苦艾酒的女人》,沉重而強烈的線條,描繪女主角面對苦艾酒瓶與杯的孤單與落寞,她一手托腮,一手緊緊地攬着自己,瘦削的臉龐、緊閉的嘴與簡單兩筆勾出的眼神,那份窘迫的感覺令人難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