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偶、歌唱家與木偶師,如何三位一體般呈現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將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名作活現舞台之上?
香港藝術節將呈現由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所指導的歌劇《尤利西斯歸鄉記》,以《戰馬》驚艷國際舞台的南非木偶劇團將再次展現其偶戲絕活,劇團共同創辦人阿德里安·哥勒與巴司·瓊斯向記者分享了其背後秘辛——一切,都在一呼一吸中。◆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看過《戰馬》的人,會對南非木偶劇團精湛的木偶設計與高超的操偶技巧所折服。每一匹馬的微小動態——關節的抖動、腹部的起伏、呼吸的聲響,栩栩如生、如同附魔。這一製作橫掃東尼獎及奧利花獎等多個權威大獎,也讓南非木偶劇團的表演技藝贏得極高的國際聲譽。
讓人同樣難以忘懷的是劇團與布利斯托爾老域劇團合作的《仲夏夜之夢》,演出曾於2014年訪港,其中的大部分木偶在南非木偶劇團位於開普敦的工廠製作,阿德里安幾乎為每一個木偶做了獨特的設計,暗藏機巧。例如其中的精靈的身體,就是由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拼接而成,在台上木偶師的操作下,身體時而解體又時而重組,充滿魔幻感覺。
這也是南非木偶劇團的特色之一,劇團並不刻意追求木偶的仿真,也讓木偶師操作木偶的過程一覽無遺展現於台上。巴司介紹道,劇團的表演方式部分靈感來自於日本傳統的人形劇,觀眾理性上明明白白知道台上的木偶是假的,也並非自動機械,但在演出的推進中仍難以抵抗地深陷於想像之中,成為表演的「共謀」。看着台上生動靈活的木偶,那一刻,觀眾無比深刻地意識到劇場的魔力所在。
呼吸也是一種語言
出神入化的偶戲背後,秘訣是什麼?二人笑說,正是從與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所合作的《尤利西斯歸鄉記》開始,劇團尋找到木偶表演藝術的關竅所在。
《尤利西斯歸鄉記》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創作的三部存世歌劇之一,首演於1639年,後卻一度失傳,直到後世音樂家重整後,才得以重新與觀眾見面。故事源自荷馬史詩《奧德賽》:特洛伊戰爭後,伊薩卡國王尤利西斯漂泊返鄉,與妻子潘妮洛佩重逢。在肯特里奇1998年執導的版本中,故事的場景被轉換至二十世紀的醫院病房,尤利西斯在彌留之際,夢迴故鄉。整個演出穿梭在古希臘與二十世紀的約翰內斯堡之間,融合了炭筆動畫投影、現場音樂與偶戲。舞台上,木偶、木偶師與歌唱家巧妙互動,默契十足地展現角色。
「這個作品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但當我們剛開始和歌唱家們合作時,感覺對他們來說,我們好像是從另一個星球來的,而他們對我們來說也像是另一種物種。」阿德里安笑道。他回憶剛開始創作時,木偶與歌唱家之間難以建立關聯,整件事情看起來完全行不通。打破僵局的契機來源於對「呼吸」的觀察。「我們觀察歌唱家是如何呼吸的。當他們深吸一口氣時,通常嘗試去盡量隱藏自己的呼吸……我們觀察得很仔細,因為如果木偶可以和歌唱家在同一時間呼吸,那種同步性會逐漸建立起聯結。一旦我們發現了這個秘訣,一瞬間問題好像迎刃而解,歌唱家、木偶、木偶師能夠同時呈現同一個角色。而從那時起,這種方法也變成我們所有作品的基礎。」
巴司回憶道,當時其實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很多人會說,劇場中的觀眾不會留意到木偶的呼吸。」的確,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是,觀眾容易被舞台上巨大或者誇張的東西所吸引,微小到5毫米起伏的呼吸動作,又如何能被察覺?「但我們卻覺得,如果我們能夠讓觀眾變得超級敏感,超級有洞察力,當看到我們展示的東西時,他們就會觀察入微,能體會到各種幽微之處,以及——呼吸。」
天使最愛的演出
對二人來說,與文字、音樂一樣,「呼吸」也是另一種語言。「它是一種人類都明白的語言,但卻鮮有被討論。」巴司說,「我們很少去說它,但在我們所有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其實一直在『閱讀』它。它超越了文字,是一種身體語言。在做《戰馬》時,馬的呼吸就是感情和思想的一種表達,而這種方式,我們是從《尤利西斯歸鄉記》開始習得,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作品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想像下,當我在思考時,可能會稍微屏住呼吸,然後再決定接下來說什麼。所以呼吸中的停頓和中斷,和我們腦部的活動是息息相關的。」阿德里安說。
木偶與歌唱家的呼吸節奏完全一致,賦予木偶栩栩如生的魔力,但這在表演和操作上殊為不易。整個團隊都要熟悉歌劇的意大利原文,尋找共振的頻率;而對歌唱家而言,這顯然也是非常新奇的挑戰。「參與這個製作的歌唱家們大概都有一定的共識,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什麼。他們可能不像以往那樣是觀眾目光的焦點,木偶會『偷走』一點觀眾的注視。在舞台上,大家都圍繞着木偶進行演繹,有些人也會覺得這是非常自由的體驗。」阿德里安打趣地說,往常在歌劇中,配合歌唱,演員總有很多手部的姿勢與動作,而在這個作品中,他們的手可被木偶給佔據了,表演也顯得不同。「而演繹歌劇的美妙之處在於,感情和故事是深植於音樂中的,在音樂的段落與歌詞中,所有需要表達的都在那裏了,我們作為木偶師,則是要將木偶輕靈地滑入其中。」
作品經歷25年依然長演常新,二人認為乃是因為肯特里奇所採用的表達手法富有時代觸覺,而探索生命旅程的藝術主題,亦從未過時。「當有重演的機會時,總是一個很好的bonus,因為對木偶表演來說,很難有達至完美的時刻。比如《戰馬》,也是在倫敦的第二季公演時才變得成熟,當時我們才有機會去重新審視各種挑戰。《尤利西斯歸鄉記》也是,經歷這麼多年,現在我們感覺似乎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得差不多了(笑),但仍然,再次重演還是給了我們重新審視的機會。」阿德里安說。巴司則說,重演並未有意對作品進行大的改動,「我們想像最開始做這個作品那樣美妙地去呈現。」他笑說有人形容這個作品是天使最喜歡的作品,「假如有一天我們上到天堂,《尤利西斯歸鄉記》會是我們演給天使看的第一齣作品。它是我們最珍愛的演出之一,一直保持新鮮的活力,每次演出可能都會更加美妙。」
蒙特威爾第《尤利西斯歸鄉記》
日期:3月10、11日 晚上7時45分 3月12日 下午2時45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