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次與大家談談結束270多年南北分裂、開創開皇盛世的隋文帝。隋朝國祚雖不長,但這朝代在中國歷史上卻有重大的意義。秦始皇創立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而隋文帝開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國祚短促就忽視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隋制的作用與貢獻,下文將會一一解說。
隋文帝即位後,便改革中央政制,把魏晉以來權力漸重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並列為宰相,確立起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設立後,職權逐漸提高,組織隨之擴大,所謂「中書監、令常掌機要,多為宰相之任,於是權在中書」。門下省侍中在漢朝時地位不高,但到西晉已掌握實權,視同宰相,地位顯要,參與全國政務。尚書省,於東漢時擴大為尚書台,總管全國政務,行「真宰相」之職。
魏晉以後,參預機務之權漸轉移至中書及門下兩省,尚書省僅負責執行。在此制下,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可封駁中書省的詔令,尚書省統領六部(六部分別負責不同政務),負責執行通過的詔令,三省決策程序嚴密,國家施政更為合理。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導致世族高門壟斷政壇,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十分不利朝廷從民間之中吸納真正人才,面對此情況,隋文帝改變考選人才的方式,開創不同科目,通過考試方法來選拔人才,是為科舉制。
科舉制與前代選官制度比較之下,特點有三︰第一,是不論出身、地位如何,均可自由報名考試,不必經官府薦舉;第二,考試定期舉行,不必由皇帝下達詔令;第三,嚴格以考試為取錄與否的標準,不以家世,比較客觀。
同時,由於古代人不如我們現時般有身份證,只靠戶籍簿記錄人口數量,每當遇上戰亂,紀錄便易散失,加上魏晉以來,百姓多蔭附於豪強,朝廷掌握的戶口數遠比實際數字少,因此,隋朝整理全國的戶籍,要求各州縣按照人民在戶籍上申報的年齡,逐戶進行核對,名為「大索貌閱」,猶如古代人工智能面容識別系統,一旦謊報年齡、詐老詐小以逃避課役,查出後地方保長均會受罰。
「大索貌閱」在全國大規模推行,成功清查到新附的164萬戶。為配合人口普查,隋朝實行「輸籍法」,要求縣令派員到各處,按照朝廷所頒的式樣檢查戶口,以五百戶或三百戶為一團,確定民戶等第上下,載入簿籍,作為徵發賦稅、差役的根據,確保稅收。
隋朝在文帝治理下出現興盛局面,尤其糧食方面,據《隋書·食貨志》的記載,在開皇十二年出現「庫藏皆滿」情況,五年後則「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國家的官倉與義倉全部溢滿。有見及此,政府下令全國免徵一年賦稅。至開皇末年,全國的存糧據稱更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這是歷史上罕見的國富現象。
文教方面,隋文帝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專門掌管學校教育事業,開啟中國設立專門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的先河。國子監之下分別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學,後來,又增設書學、算學二學,共為五學,其中,算學為隋朝首創,成了中國古代官學教育中列入自然科學的開端。
隋文帝建樹甚多,如繼承和發展北朝時期的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但非一成不變,而是因應當時的需求,惠及民生。他又創立中央三省六部制及以考試形式選拔官員,確定科舉制的雛形,為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礎。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