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中老友好農冰村小學的學生乘坐「瀾滄號」動車組欣賞中老鐵路老撾段沿線風光。 資料圖片
◆截至2023年1月31日, 中老鐵路累計開行旅客列車2萬列,發送旅客1,030萬人次。 資料圖片
◆2023年2月17日,馬尼拉中學生在中國援菲律賓馬尼拉橋樑項目比農多-王城大橋前合影留念。 資料圖片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至今整整十周年,是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到規則標準「軟聯通」,再到各國人民「心聯通」,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展望未來,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專家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將為疫情後世界經濟從衰退走向復甦提供新動能、開闢新空間,未來「一帶一路」建設料將進一步迎來機制化發展,並將進一步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帶給世界的新動力和新機遇。◆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兩會報道

「過去幾年內,世界經濟受到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疊加衝擊,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增加,但與此同時,這一變局也凸顯出加強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主席蔣穎表示,從數據來看,2019年以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持續增加,2022年達到210億美元,相比於疫情前2019年的15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2%。蔣穎由此指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世界經濟下行背景下的一抹亮色,更是共建多邊合作、開創共贏共享的積極實踐。

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具有互補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五年來,我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實施一批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項目,對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3.4%,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執委、浙江省工商聯副主席、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一帶一路」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很多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布局,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張天任看來,中國是聯合國認定的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可實現互利多贏。

要實事求是一步一腳印推進

站在十周年新起點上,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共建「一帶一路」要着眼長遠,既需要中國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沿線國家的充分配合與支持。他認為,未來「一帶一路」建設要充分考慮到沿線國家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複雜的國際大環境,必須要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往前推進。

持續拓展「一帶一路」新願景

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指出,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提升貿易投資質量和效益,持續深化人文領域交流合作,穩步拓展在綠色發展、公共衞生安全、數字領域等方面的合作新空間,完善風險防控體系,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更大進展,繼續為全球經濟合作提供新動能、開闢新空間。

蔣穎分析,「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內涵和建設重點是根據經濟社會變化不斷進行調整的。考慮到疫後數字化加速、全球對防疫健康、可持續發展等共同議題更為重視,中國持續拓展共建「一帶一路」的新願景——健康絲路、綠色絲路、數字絲路;未來,在建設更緊密的衞生合作夥伴關係、加強綠色能源和金融合作,以及提升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的交流合作等方面有望迎來廣闊機遇。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傑認為,從今年起,甚至在「十四五」相當長的時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佔比將會穩定在三分之一左右,「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中國外貿政策的增長亮點。

非洲中東中亞及東南亞是關鍵

今年,中方計劃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建議,論壇可更加明確地高舉中國現代化推動人類共同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旗幟,對接疫情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等各項主題的宗旨,有序地分層地進行機制化。

王義桅指出,「非洲、中東、中亞及東南亞等地區是人口密集、增長最快的地區,孕育巨大的數據來源和消費主要群體,是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的關鍵。」

放眼未來,張天任相信,隨着經濟逐步走出疫情陰霾,中國將進一步重新激發自身巨大活力,而廣大中國企業拚經濟,將更加積極地擁抱「一帶一路」倡議,整合更多的國際資源,更深地融入國際市場,這將對全球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強烈的拉動輻射作用,並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