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出頭官帽椅扶手位置細節圖
◆四出頭官帽椅椅背細節圖
◆明末清初黃花梨南官帽椅一對。圖片來源:佳士得
◆明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一套四張

隨着中國傳統傢具發展至宋代,垂足而坐已成為基本的生活習慣,應運而生的就是與我們今日所使用的椅具大致相近的座椅款式,當中以形制簡約、線條流暢著稱的一種座椅,便是「官帽椅」。

官帽椅,顧名思義,名字源於古代官員的帽子,形制在宋代已經基本定型,被視為精英人士身份及權力的象徵。尤其從側面觀賞時,扶手如官帽的前部,椅背則恍若帽子的後半部分,與前低後高的宋代的官帽頗有幾分相似之處。整體造型以直線為主,椅面、四腿、橫擋都採用直線條處理,而考慮到使用的舒適,靠板則沿人體脊椎曲線採用略為彎曲的「S」型造型,簡約中不失靈動。

若進一步細分,其實官帽椅有南北之分,「南官帽椅」普遍在南方使用,又被稱為「文椅」,與北方官帽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搭腦及扶手兩端不出頭,營造優雅圓潤的感覺。詳情可參考佳士得的一對「明末清初黃花梨南官帽椅」。

而更為人熟悉且稱道的,則是北官帽椅,亦即「四出頭官帽椅」。所謂的「四出頭」,便是搭腦及扶手共有四處向外延伸。其外延的搭腦部分,被不少人認為與官帽的紗帽翅相似,更「名副其實」符合了烏紗帽的形象。民間更有說法認為,因四出頭官帽椅流行於北方,相比南方的「難出頭」官帽椅,使用者離古代帝王的統治中心更近,升遷機會更多,因此亦有「仕出頭」之稱。再加之其舒展的外觀顯得尤為挺拔、大氣,受到更廣泛的喜愛。

筆者便藏有一套四張「明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色澤沉斂紅潤,紋理美觀,包漿厚重,保存品相極佳,任擇其一都已是精品。而更讓藏家心動的,則是這套椅子背後的故事——在歷史上這套椅子曾被拆為兩對散落在不同的地方,直到2000年才由上一任藏家重新組成完整的一套四張,實在是可遇不可求。

◆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