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主要有兩類版本系統,一類是由日本傳回國內的明刻本,共分前後二集,共計360條;另一類是國內流行的清刻本,分為上下兩卷,又列「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個部分,共計408條。明刻本年代相對較早,似應比清刻本近真,惟兩者主旨一致,不妨互作補充。如明刻本《菜根譚·前集》第九十五條曰:

君子而詐善①,無異小人之肆惡② ;君子而改節③ ,不及小人之自新。

「君子」與「小人」之辨,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不論哪一個時代,人們總嚮往自己能成為君子,不做小人。然而,「君子」與「小人」究竟何指?內涵如何?

最初,「君子」與「小人」只是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一個象徵,君子是有地位有身份的君王或貴族子弟,小人則指社會地位低微的平民百姓。《詩經·伐檀》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表面意思是「那些尊貴的君子啊,總不會無功白吃閒飯啊」,實際卻是一種反語諷刺,全詩謂平民不滿自己時刻辛勤工作,而所謂君子竟可不愁衣食、不勞而獲。

後來到了春秋時代,在孔子強調的道德教育下,「君子」與「小人」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轉化為道德水平的標準,道德高尚的稱為君子,道德水平低下的則是小人。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許多有關君子與小人的論辯,如〈里仁〉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政〉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當中君子與小人的分別,都與其身份高低無關,而只重在道德的水平。隨着儒家思想興起,此一理解也漸成為傳統定說,「君子」與「小人」變成了道德高下的代名詞。

不過,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君子與小人,也一樣會犯錯,最重要是犯錯後的態度如何。例如,孔子在《論語》中屢屢稱譽顏回,認為他是一位好學的君子,具有「不遷怒,不貳過」的美德。所謂「不貳過」,意思是不會重複犯錯;從反面言,這正說明君子其實也一樣會犯錯,只是他們犯錯後會自我反省,不會一錯再錯,更不會遷怒及諉過於人。

相反,小人犯錯,便未必會輕易改過。例如在《左傳·宣公二年》中,有一位出名的昏君——晉靈公,《左傳》作者起篇即直書「晉靈公不君」,指責其因熊掌煮得不夠熟就隨便殺害廚子,殘暴不仁。大臣趙盾與士季一再勸諫,請求君主改過向善。晉靈公承認自己有錯,表示:「吾知所過矣,將改之。」士季深受感動,於是說出了以下這句流傳千古名言:「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惜,承諾改過的晉靈公最終食言,還派出殺手,企圖刺殺屢次進諫的趙盾。

不過,所謂的正邪善惡,道德高下,從來都只是一種相對概念。小人如果願意改過自新,則其向善之心念,實亦與君子無異;君子如果虛偽詐善,則其奸險惡念,證明其本身亦不過是個卑鄙小人。佛家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同理,善惡得失,君子小人,亦不過在乎那當下一念。

那麼,人為何會棄善向惡?清刻本《菜根譚·評議》曰:「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此譏好名者,當嚴責君子,不當過求於小人也。」說明君子迷失本心,淪為小人,往往是由於貪戀名位而起。《老子》第二十八章曰:「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孟子·離婁下》亦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明道的古代賢者一再強調守持本心的重要,值得我們細嚼玩味。

譯文

君子如果欺詐偽善,就和肆意作惡的小人沒有區別;君子如果改變節操,那還不如一個悔過自新的小人。

註釋

① 詐善:偽善。《爾雅·釋詁》:「詐,偽也。」《說文》:「詐,欺也。」

② 肆惡:肆意作惡。肆,放縱。《玉篇》:「肆,放也,恣也。」

③ 改節:改變節操。節,志氣,操守。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