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與委員們共商國是。這是本次兩會習近平首次赴政協「下組」討論。在疫後經濟復甦的重要時間點上,總書記特意來到聚集着中國民營企業家精英的政協民建、工商聯界,親自為民營經濟鼓與呼,凸顯振奮民企信心、釋放重大信號的深意。

折射領導人關注重點

每年兩會上,總書記按慣例會到政協多個界別看望委員並參加討論,所選組別歷來具有深意,往往折射着領導人的關注重點和緊迫任務,也是觀測國家政策走向的風向標。

十餘年來,習近平總是圍繞最緊迫的難題,與各領域委員共商國是。比如,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中國經濟遭受疫情打擊陷入谷底,當年推遲到5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首先到政協經濟界參加聯組會;2021年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他首先到政協與醫藥衞生領域委員座談;2022年面臨疫情衝擊疊加俄烏衝突等複雜局面,總書記又帶着糧食安全、民生保障等現實問題,與農業、社保領域委員對話。

回望七年前的2016年,習近平也是將到政協「下組」討論首選在民建、工商聯界,當年正值「十三五」開局,但中國經濟面臨增速即將「破七」的困難局面,需要打一場硬仗「爬坡過坎」,於是習近平在首次聯組討論時聚焦於經濟,着重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而今,中國經濟同樣有場硬仗要打。在經歷三年疫情衝擊後,經濟亟待回歸正常軌道,但面臨多重壓力。其中,本應最具活力的民營經濟,在疫情衝擊、經濟周期疊加外部經濟形勢嚴峻等多重衝擊下,正經歷艱難的轉折期,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信心不足,預期偏弱。去年社會上更出現「民營經濟離場論」等錯誤言論,挫傷企業家信心。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今次首先來到政協,與企業家誠懇對話,聽取市場呼聲,闡釋中央精神,不僅是向民資派定心丸,亦是向全社會宣示中國發展與改革精神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兩會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