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蘇泳茵、薛嘉俊獲頒發「領展大學生獎學金」。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金文博 攝
◆薛嘉俊曾於讀中六時到聯合醫院做文職義工,見證不少醫生落力搶救病人。
◆蘇泳茵(右一)曾參與舉辦聾人心理健康工作坊。

連續4年獲「領展獎學金」讀生物化學 擬畢業後再報醫科續追夢

為支持家庭三代中首位入讀本地大學、並於學術及社會服務有傑出表現的大學生,「領展大學生獎學金」本年度共資助來自11所本地大學共220名本科生,幫助他們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投入學習和參與社會服務。有連續4年獲發該獎學金的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課程準畢業生,分享家父昔日曾得醫生救命,自此立志成為醫生,惜因中學文憑試成績一分之差等因素,一直與讀醫機會失之交臂;幸有獎學金的支持,加上兼職補習幫補,讓其得以克服家境壓力繼續求學,現已計劃於畢業後重新報讀醫學課程,繼續追求醫生夢。◆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文博

2022/23年度共有220名本科生獲頒發「領展大學生獎學金」,當中116人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佔得獎者逾半數。連續4年獲頒獎學金、現就讀中大生物化學課程四年級的薛嘉俊一直希望成為醫生,這個志向始於他父親的一次患病。

見證醫生盡力救人 感神聖偉大

「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父親突然因細菌感染被送入醫院急救,一度徘徊於生死邊緣,幸好最終醫生救了父親一命。」其後他於中六到聯合醫院做文職義工,見證不少醫生盡力搶救病人,其中一次親眼目睹有病人「瘋狂噴血不止」,經醫生搶救一個多小時後才救回,令他覺得十分震撼,「這些經歷都讓我感受到醫生這個職業十分神聖和偉大,也啟發了我立志要成為一名醫生,幫助病人。」

薛嘉俊在中學文憑試失手,以一分之差「飲恨」未能達到入讀醫學院的成績門檻。後來他升讀中大生物化學課程,於一年級學期末嘗試向醫學院申請轉系,但因缺乏醫學研究相關經驗被拒,二年級再接再厲,卻因有更佳錄取人選而再度被拒,三年級因要集中應付學業中的研究工作和計劃,已無暇再申請轉系。

另一方面,薛嘉俊直言家境並不富裕,幾乎沒有收入的他曾擔心繼續學業會為家人造成經濟壓力。幸有獎學金的支持,加上努力兼職補習以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現時他已分別報讀了中大和港大醫學院的醫學課程,「我並不覺得白費了四年,過程間我也學習到很多醫學相關的知識,更認識了很多朋友。」目前他已完成了港大的面試,正等待和準備接下來的中大面試,希望能在9月以新生身份繼續追求醫生夢。

「領展大學生獎學金」於2015年設立,並由2021/22年度起擴大獎學金合資格範圍至涵蓋11所本地大學,得獎名額增至220個。獎學金評選委員會由領展、公共機構、商界、教育界、非政府機構及社區機構代表組成,分別與合資格同學進行面試,審視他們的才能及對社會的熱誠,最後選出獎學金得主。每名得獎者除了可獲2萬元獎學金外,亦會加入「領展同學會」,參與領展提供之職業及個人發展工作坊及義工活動等,並可獲實習生計劃的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