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暢談兩會期待 關注資金流通平台身份註冊等難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在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多位在北京的港青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其中有在當地創業扎根的港青,對於疫情之後內地經濟復甦看好,更期待政府工作報告能帶來更多提振經濟利好消息。他們亦關注大灣區利好港青的政策,期待相關政策能進一步推廣到內地其他區域。
自2008年來北京創業的鄭斯方現在經營着聯合辦公空間與咖啡廳,並且在2021年疫情嚴重時開了一家酒店。他笑着對香港文匯報記者稱,「過去三年因為疫情,酒店業和文旅業都經歷了困難的一段時間,希望政府可以看到在京香港小企業,幫幫我們,比如派發消費券,可以支持到我們的酒店。」
CBD迷你倉創始人曹肇棆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過去幾年,國家給粵港澳大灣區很多政策上的支持,我們也希望這些好政策能夠適用於北京。關於勞動法方面,曹肇棆則表示,希望能有一些完善。對此,醫療領域的創業港青、醫線通創始人張卓瀚也有同感,「內地的勞動法和香港的法律有些差異,很多時候會遇到水土不服的現象,比如對勞動法的解讀方面,可能會與員工和用人單位有分歧,因此,在這方面需要有關人士的專業指導或者政策指引。」
微信小程序不識港人內地證照
「我們主要做跨境的線上諮詢,裏面有很多機會,但是推廣上有些問題。」張卓瀚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比如雖然在港註冊的醫生已經做了內地證照轉換,但卻沒辦法用這個證照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上進行認證。」他期待着,未來國家能協助香港醫生或者海外專家在內地拓展發聲推廣的途徑和渠道,去分享他們的醫療理念。「認證的問題還包括微信小程序,其實在 『一帶一路』倡議下,香港可以在東南亞和內地之間發揮樞紐的聯通作用,但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或者是香港人作為法人的公司,在申請小程序上都會受到限制。」
「創業資金從香港匯內地困難」
談及資金流轉,張卓瀚表示,這也是自己創業面臨的一個難題。「創業公司有時候會面臨一大筆資金周轉,而香港公司的資金需要由海外匯入內地,根據國家對外匯的管理要求,每匯一筆款項,資金所有的來龍去脈都需一一證明,對很多公司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這也增加了我們短期資金周轉的壓力。」
對於這個問題,體育領域的創業港青、凰石體育創始人余恒知也有同感,以他自己為例,「資金從香港過來內地會很困難,初創企業對資金需求量不大的時候還好,到了創業第二年,需要在場館、人員上進行擴充時,就感覺到了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的壓力。」
作為一名科技從業人員,北京真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副理事長暨科技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興龍,最期盼的是能有更多的香港同胞來北京發展。他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祖國是逐夢的理想地,我希望可以發揮橋樑作用,把更多所見所想傳遞給香港同胞,特別是到北京學習、工作的香港青年,鼓勵更多港青來到內地從事科技行業,希望更多港青在科技領域大有作為。」
冀香港有關方面與內地多交流
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後,李興龍敏銳地感知到,面對疫情之後的大變局,市場相應會誕生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包括人工智能創新也會產生很多新的需求。他非常期待今年兩會釋放的政策、信息能對創新創業者給出更明晰的政策指引,也期待國家出台一些創新創業政策,鼓勵香港年輕人來內地發展。他希望,香港創科局、香港科技園、數碼港等機構與內地有關方面有更多的交流。李興龍及其創業團隊專注於機器人研發,其公司研製的防疫機器人、測溫機器人因疫情防控需要廣受市場歡迎,甚至得到服務北京冬奧會的機會。「我希望未來可以繼續探索其它能幫助社會發展的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