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設現在做街訪,問大家「怎樣才能發達?」相信,十有八九都會說「炒樓啦」「炒股啦」。不論是哪個答案,核心都是「炒」。然而,「炒」的前提是「有資本」,所以想發達之前,還是要老老實實地工作。筆者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所以翻一翻有「古代《福布斯》財富雜誌」之稱的《史記·貨殖列傳》。〈貨殖列傳〉專門記載了漢代以前的商人形象,反映了司馬遷的經濟思想。其中,包括了後世奉為「財神」的范蠡,以及以畜牧致富的猗頓。
〈貨殖列傳〉關於猗頓的描述很少,只有僅僅的一句——「猗頓用盬鹽起」。「盬」,是古代鹽池名,位於河套以東,即今中條山以北,運城西南一帶,全句意思是:猗頓用「盬」鹽池的鹽起家。雖然司馬遷只記了這一句,但後世卻有不少書籍有意無意之間提及「猗頓」。
《韓非子·解老篇》在提及天下富人之時,把猗頓置於陶朱(即范蠡)之前,而《尸子》、《淮南子·氾論訓》都特別提及猗頓善於鑑賞美玉(「相玉」)。似乎,在猗頓之世,他善於理財之名不脛而走,而且他肯定是一個眼光獨到之人,最少在珠寶鑑證方面,他是一個業內公認出色的人物。
不過,關於猗頓的描述,大部分書籍都只有寥寥數語。或許猗頓只不過是一個傳說,又或者猗頓本來就不是一個張揚的人。然而,有趣的是《孔叢子》卻有相對詳細的記載。
根據《四庫提要》的記載,《孔叢子》在《隋書·經籍志》已有記載,並指是孔子八世孫孔鮒所撰。不過《四庫提要》並不認同,反而引出朱熹的考證,說明《孔叢子》並非孔鮒所撰,而是後人偽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孔叢子》在隋唐之前,大約在漢魏之世已經流傳。所以,也是一本古書無疑。
無論如何,姑且看看《孔叢子》如何記述猗頓。
小時常捱餓 范蠡出主意
《孔叢子》在〈陳士義〉一節引枚產和子順的對話,帶出猗頓的故事。枚產指猗頓小時候很窮,耕植不足以自給,常常捱飢抵餓。因為聽聞范蠡很富有,所以便向他請教致富之法。范蠡看了一看猗頓,便告訴他:「你如果想快速致富,就需要飼養牛、馬、豬、羊、驢五種母畜。」
大概,范蠡知道當時的猗頓身無長物,而且也沒有特殊技能,所以教了他一個最低技術的工作,而且五種母畜同養,也可以讓他日後有多點貨物種類可以售賣。猗頓也很聽話,跟着范蠡的指示在西河畜牧。可能是他十分勤奮,天也從人願,在十年之間,猗頓真的致富了!
然而,《史記》說他是靠售鹽起家。因此,筆者在假設兩本書都是沒錯的情況下,推測猗頓應該是通過畜牧積累了一定的財產,達到「小康」的階段,然後憑藉其財力,承包了晉國的鹽池,幹起了「專賣」的生意。
當時,食鹽的專賣生意跟今日石油生意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都是供應有限的貨品。而鹽作為日常必需品,需求是很固定的,所以猗頓能以此致富。
◆ 宋景文(一個以蘇軾為偶像的文藝「中佬」。正職老師,兼職廚師。)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