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的傳統家具,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從上古時期「席地而坐」的蒲席、竹席、篾席,到青銅時代出現的矮型家具「俎」、「禁」等,再到秦漢開始流行的床榻,以及隋唐始出現的高桌、椅子,可見中國古代的生活起居習慣,是一個往高處發展的演變過程。進入宋代,從繪畫及文獻中對起居家具的記載,可見垂足而坐的生活習慣至此已基本確立。
及至明代,隨着「隆慶開關」,產於海南島的最優質黃花梨木,跨越海峽進入內地,中式家具的發展到達巔峰。黃花梨在古代稱作「花梨」或「花櫚」,到現代才被叫做「黃花梨」,以區別現今的「新花梨」。由於花梨的顏色溫潤,包漿手感舒服,且天然的質感散發着淡淡的香氣,深受明代文人雅士之喜愛。而文人參與到家具的設計中,讓這類家具追求「丹漆不文,白玉不雕」的素雅之感。除了花梨之外,紫檀木亦被廣泛使用。
根據文物收藏家、鑒賞家王世襄先生的著作,從明代嘉靖、萬曆到清代康熙、雍正這二百多年間,約從1550年至1750年之間,為中國傳統家具的黃金時代,其間製造的家具質地堅硬細密、色調典雅穩重、造型優美簡練、木紋天然光潔,且榫卯精密,流芳百年。
1944年,德國藝術史學家Gustav Ecké出版《中國花梨家具圖考》,讓中式古典家具引起歐美收藏家的關注。近二十多年,隨着王世襄先生等學者的努力,才讓中式家具的審美價值在華人圈內提升。再加上海南黃花梨的生長周期極長,新料基本絕跡於市,目前每噸價格約在2,000萬至4,000萬元人民幣之間,讓明式花梨家具的價值在拍賣場上亦屢創佳績。2017年,一張「明末清初黃花梨獨板架几式巨型供案」在北京保利以1.15億元人民幣(連佣)成交,刷新了中國古典家具的世界拍賣紀錄,被稱為「天下第一案」。◆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