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多位在京港青接受點新聞記者訪問並紛紛建言獻策。他們希望,能代表各自所處的領域發出心聲,將困難和期待傳遞給代表委員、也傳遞給中央,為港青在內地的融入和發展盡一份力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在京創業的港青們有哪些話想說。

有不少港青表示,港人在企業初創階段最容易遇到因兩地勞動法「水土不服」而導致的困難,期望能有專業人士指導或政策上的指引。CBD迷你倉創始人曹肇棆說,「香港初創者初來乍到,內地的勞動法對我們來說比較新,我也希望能有一些更新迭代和完善」。對此,醫療領域的創業港青、醫線通創始人張卓瀚也有同感,「內地的勞動法和香港的法律有些差異,很多時候會遇到水土不服的現象,比如對勞動法的解讀方面,可能會與員工和用人單位有分歧。因此,在這方面還需要有關人士的專業指導或者政策指引。」

「我們主要做跨境的線上諮詢,裏面有很多機會,但是推廣上有些問題。」張卓瀚稱,「比如雖然在港註冊的醫生已經做了內地證照轉換,但卻沒辦法用這個證照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上進行認證。」他期待着,未來國家能協助香港醫生或者海外專家能在內地有發聲的途徑和渠道,去分享他們的醫療理念。「認證的問題還包括小程序等等,其實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香港可以在東南亞和內地之間發揮樞紐的聯通作用,但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或者是香港人作為法人的公司,在申請一些平台的賬號上都會受到限制,在這方面希望日後能和內地公司看齊。」

談及資金流轉,張卓瀚表示,這也是港人創業面臨的一個難題。「創業公司有時候會面臨一大筆資金周轉,而香港公司的資金需要由海外匯入內地,根據國家對外匯的管理要求,每匯一筆款項,資金所有的來龍去脈都需一一證明,對很多公司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這也增加了我們短期資金周轉的壓力。」對於這個問題,體育領域的創業港青、凰石體育創始人余恆知也有同感。「資金從香港過來會很困難,初創企業對資金需求量不大的時候就還好。」以他自己為例子,到了創業第二年,需要在場館、人員上進行擴充時,就感覺到了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的壓力。余恆知還希望,國家能夠在場館合作上給予港人多一些機會和資源,另外在教練的培訓和資質認證上的把關更嚴格一些。

自2008年來北京創業的鄭斯方現在經營着聯合辦公空間與咖啡廳,並且在2021年疫情尚十分嚴峻之時開了一家酒店。他笑着對記者稱,「過去3年因為疫情,酒店業和文旅業都面臨着困難的一段時間,希望中央可以看到香港小企業,幫幫我們,比如給到市民的消費券,也可以支持到我們的酒店。」

曹肇棆還對記者表示,過去幾年,國家給粵港澳大灣區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也希望這些好政策能夠適用於北京。另外,他還笑稱,兩地通關後,香港學生享受了一些機票上的優惠,像他這樣在北京創業的港青同樣希望多回香港或者去其他地方進行商業洽談,因此也希望多一些補貼和優惠。

記者、拍攝:朱燁

剪輯:鋭雯、朱燁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