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喜居住環境佳配套完善 盼候車站加裝上蓋免日曬雨淋
香港住屋問題嚴峻,尤其影響基層居民,為改善基層家庭的居住環境,特區政府推動全港最大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博愛江夏圍村」去年起接受申請及陸續入住,目前入住率約六成。「博愛江夏圍村」昨日正式舉行竣工入伙儀式,並安排傳媒參觀。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實地了解該社區的環境,基礎設施配套完備,中西醫、牙醫診所、長者中心、兒童中心應有盡有,吸引不少市民前來「睇樓」,惟該村的交通配套仍有待改善。◆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位於元朗錦上路的「博愛江夏圍村」,鄰近港鐵錦上路站,佔地約48萬平方呎,由特區政府撥款11億元資助,以及恒基兆業地產集團以象徵式一元租金借地興建過渡性房屋,主要供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的低收入家庭,或居於惡劣環境、有迫切需要的人申請入住。該項目暫准居住年期為兩年,按情況可續租。每月徵收的租金不超過現行公屋相應家庭類別入息限額的25%,該項目自去年起已接受申請及安排入住。
共提供約2000個單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參觀了該項目。整個項目由8幢4層高住宅大樓及兩幢便利設施服務大樓組成,住宅單位以「組裝合成」建築法構建,提供1,998個單位,每個單位均配備獨立洗手間、浴室及煮食空間,以配合不同人士或家庭需要。社區內分別設有1,124個一人至二人單位、824個三人至四人單位,及50個五人至六人單位或無障礙單位,同一時段居住人數約6,000人,營運期內預計可惠及約40,000人。
村內兩幢便利設施服務大樓樓面面積約2萬平方呎,設有中醫、西醫及牙科診所、健康諮詢中心、長者中心、兒童青少年及家庭中心、資訊科技資源中心、小型超市、社區飯堂、自助洗衣店等。
讚社交圈子比以前擴大
有已入伙的市民表示,過往的居住環境相當惡劣,現時可入住過渡性房屋,生活大幅度改善,加上與鄰居關係和諧,感覺自己的社交圈子比以前擴大。
剛入住兩個月的李先生今年65歲,以前於荃灣居於一個90呎劏房,月租高達5,400元,耗用了他不少積蓄,現入住江夏圍過渡屋的150呎一人單位,月租僅2,500元,加上有綜援金代繳,令他的生活開支減輕不少。
同樣已入住的陳先生盛讚江夏圍村空氣很好,居住得很安心,「我之前住深水埗,環境又差又嘈,瞓覺都瞓得唔安心。」
他透露自己以前是英文老師,現在都有在社區內做義工教小朋友英文,令他重拾自我價值。
不過,有其他居民表示,該村對外接駁交通主要依靠巴士及小巴,就近只有一個無蓋巴士站,居民每天露天候車,建議政府在巴士站設立上蓋,讓他們避免「好天曬、落雨淋」。
村口到巴士站 沿途無瓦遮頭
為了解實際的交通情況,香港文匯報記者實測從該村徒步到附近巴士站,路程8分鐘,沿途無瓦遮頭,只有一條小巴線及一條巴士線途經該站,班次較疏落,記者需候車15分鐘才有巴士到站,而乘搭巴士到就近的港鐵錦上路站需時4分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