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茵 高力香港研究部主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發表新任期內首份財政預算案,整體的施政內容繼續呼應2022年施政報告中「搶人才、搶企業」的長期策略,故然強化市民對新領導班子的信心。惟雖立下長足發展的正面根基,然而疫後的香港,經濟復甦之所急,在於住宅房地產市場去年急挫近17%,預計年內整體樓價將繼續呈橫行走勢。

整體樓價走勢料續橫行

隨着去年樓價下行影響,金管局公布,本港錄得負資產由去年第三季的533宗,飆升至第四季的12,164宗,數字創下18年以來新高。雖說供款拖欠比率僅有0.06%,普遍相信不會重現1997至2003年「銀主盤」湧現的情況,導致樓市出現崩塌危機,然而亦不得不正視,樓市持續下行所產生的「負財富效應」(Negative Wealth Effect),指消費者隨着資產價格貶值,從而抑制消費意慾,造成整體的需求萎縮,不利社會的整體經濟運行。

「上車盤」料受惠稅階放寬

疫後香港急需恢復經濟,然而住宅市道低迷對社會產生的「負財富效應」不得不重視,惟2023年度財政預算案針對住宅物業的相應措施,只調低了從價印花稅的稅階百分比,令價值少於1,008萬元的物業皆可受惠,如800萬元的物業,新稅階下印花稅可減少6萬元,用意雖好,然而放諸減省的稅款與樓宇價值間,所節省費用仍未達樓價的百分之一,面對持續的加息周期,預計一手「上車盤」能從中受惠,政策吸引力,仍需餘韻延續威力。

樓市長期整體健康發展,着眼點並不能只側重其一,筆者認為政策仍具相當大的突破空間,例如特區政府應考慮在放寛稅階後,視乎效果再積極考慮循序漸進地「撤辣」或「減辣」,畢竟當年樓市辣招的原意,是希望遏止炒風,為樓市去泡沫化,而放眼今日,樓價下挫,加息持續,伴隨近年來行之有效的按揭風險管理,炒賣行為絕跡,樓市的整體安全比以往更不能同日而語,營造了合適「撤辣」或「減辣」的環境,若能因時制宜調整相關措施,不但有助激活二手換樓鏈,同時在經濟復甦期帶來市場刺激,扭轉「負財富效應」的劣勢,為整體經濟走回正軌。

因時制宜調整樓市辣招

而供應方面,特區政府預留的12塊土地預計將於本年度拍賣,供應數目仍然在往年平均範圍,有助長遠住宅市道穩定發展,然而雖注意近來發展商的投地心態,隨着市場大環境轉趨保守,為穩定供應預測及庫房收入,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在土地估價上更多考量宏觀經濟的變化,或設計更嶄新的付款方式,調整市場期望,實現長遠的發展宏圖。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