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再次派發電子消費券,每名合資格市民可獲共5,000元消費券,分兩期發放。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雖然今年派發的消費券金額相較去年銳減一半,但相信對商界幫助仍然很大,因為隨着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旅客陸續來港,消費券金額減少的部分可從旅客消費上得到彌補。有經濟學者亦認為,派發消費券不能單從經濟角度分析,還包括市民對特區政府的觀感,「政府派錢,市民獲得感、幸福感提升。」
過去幾次的消費券計劃,飲食業均受惠不少。雖然今次消費券金額「縮水」,但經營茶餐廳的李先生表示,「市民心理上會覺得豪得起。」不過也有食肆擔心,市民用消費券報團,令外遊市民增加,反而不利本地經濟。東瀛遊執行董事禤國全相信,部分市民會用消費券報團,但礙於目前航空交通運力不足,團費高企難下,消費券只能有少許幫補作用。
議員:對商界幫助仍然很大
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向市民派發消費券,對商家仍有幫助,「疫情之下,香港的失業率與世界各地相比算比較低,僅3.4%。這三年,如果沒有消費券的支援,商界會更加困難,今年繼續派消費券可以再幫補下疫情這三年的經濟損失。」
旅客空檔期下 港人撐起市道
他認為,雖然今年發放消費券的金額較去年減一半,但相信對商界的幫助仍然很大,「香港已經與內地全面通關,現在與過去三年的境況不同,旅客陸續來港,消費券金額雖減少了,但旅客的消費會彌補回來。」特別是在復常通關初期,旅客還未大規模到港,「在這個空檔期發放消費券,有香港市民支撐市道。」
邵家輝認同發放消費券是政府在經濟逆周期採取改善經濟的措施,而非恒常福利,「現時經濟復甦,消費券發放的金額自然減少,相信市民都明白這點,所以他們都有心理預期。」
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認為,消費券帶來的效益可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和去年發放的消費券帶來的效益相比,今年的效益會減少一半,「去年派一萬元,今年五千元,照着計算,效益就會減少一半。」另一方面,消費券主要作用為抑制經濟逆周期下的負面影響。除此之外,人的消費行為並不與消費券金額直接掛鈎,「不可能說消費券派少一半,市民拿消費券出去吃頓飯也吃少一半,他們還是會按原有的消費習慣去消費。」
他指出,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由抵消經濟負面影響,轉變為長遠投資,而這個方向的轉變符合現時的經濟狀況,可加大經濟效益,「現在政府在科技方面都給予較大支援,相信這些投資能帶來更大經濟效益。」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派發消費券不能單從經濟角度看,還需要考慮香港整體的狀況及市民對政府的觀感等,「政府在經濟逆周期派發消費券相當於下雨天拿柴給市民燒,晴天就收回。」同時,政府亦有責任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派錢能讓市民有幸福感和獲得感,合資格領取消費券的人近600萬,差不多有七八成人從相關政策得益。」
他強調,要做到繼續加大經濟效益,必須開源節流,在節流方面能省則省,「在開源方面,一種做法是增加稅收,提高稅率,但更高明的做法,我認為是將香港經濟的餅做大,即做更多投資,發展新的投資方式,例如現在發展『北部都會區』等,經濟做大,市民收入多了,經濟效益自然提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