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錫太湖十八彎。
◆ 錢穆,無錫籍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國學大師。
◆ 榮德生,無錫籍中國民族資本家,慈善家、民族實業家,著《樂農氏紀事》。
◆ 榮氏茂新麵粉廠,如今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

錫商精神:敢創人先 堅韌剛毅 崇德厚生 實業報國

「身居北土家南土,除卻攤書只憶家。」對於中國現代著名學者錢鍾書,家鄉無錫是洇在心頭最濃的那滴墨。120年前,以民族資本興辦機器工業為標誌的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興起,無錫唯一以縣級身份躋身全國工商六強,形成了紡織、繅絲、糧食加工三大支柱產業,並發展起了金融、商業、交通、服務行業,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支撐起中國近代輕工業體系。進入新時代,無錫已成為實業基礎雄厚的製造業強市,中國民族工商名城,長三角都市圈一線城市。疊加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國家戰略,無錫在內地率先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對接合作探索跨區域融合發展。◆文:陳旻

工商皆本 濟民裕國

回望無錫的百年繁華,工商文化始終是無錫一抹鮮亮的底色。近代無錫民族工商文化彰顯了中國民族工商業者進取包容以立於時代潮頭、變革創新以保持競爭力、腳踏實地以永葆求真務實、義利兼顧以濟民裕國的文化特質。

大運河畔的無錫,自明清時期起便經濟繁盛,商業文化底蘊悠久深厚。在無錫,人們不以讀書做官為士人唯一出路,創辦實業親商重商卻形成傳統。

孕育於吳文化的無錫民族工商文化展現的首要文化氣質是,主動進取,開放包容,永立時代潮頭。

120年前,在外國資本不斷侵入與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下,無錫的民族實業家們主動進取。在日俄戰爭時,東北麵粉暢銷,榮氏兄弟立即改進生產,將麵粉運銷至東北,獲利豐厚;日企恆昌源紗廠難以為繼,榮氏兄弟果斷將其買下,改建為申新二廠。

無錫地區市場有限,但無錫的實業家們開放合作,共同發展。如唐蔡集團與榮氏集團面對產業重合,他們採取錯位競爭,九豐搶佔無錫和江浙市場,茂新則開闢東北和南洋市場。無錫民族實業家們重視交流開放,合作共贏,唐驤庭與安徽商人程敬堂、薛南溟和湖州人徐錦榮的成功合作。正因為他們眼界開闊,面向全中國,緊盯世界前沿,才能永立時代潮流。

從楊宗濂、楊宗翰於1895年創辦了無錫第一家機器工廠——業勤紗廠開始,無錫掀起了創業熱潮,湧現出楊氏、榮氏、周氏、薛氏、唐蔡、唐程六大資本集團。抗戰前,無錫有315家工廠,僅次於上海、天津、廣州和武漢,位居全國第五;生產總值居全國第三;就業工人數僅次於上海,位居全國第二;而在非條約通商口岸城市中,無錫的輕工業發達程度居全國第一。

無錫民族工商實業家大都有着心懷國家、社會和家鄉的士大夫情懷,他們將企業命運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如榮氏兄弟的一腔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展現出傳統江南儒商的特質,這是近代無錫實業家前赴後繼創辦民族企業的動力源泉。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之下,薛福成、徐壽、華蘅芳、徐建寅等無錫人成為洋務運動的先驅,他們親自參與或創辦最早的機器工業,主張科技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

在香港經營工商實業的無錫人

「東方之珠」香港是世界級金融港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都市。無錫與香港兩座城市距離千里,卻淵源百年。在百年悠長的歲月裏,香港的繁榮裏處處刻有無錫人的心血和才智。

30年代,無錫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達的城市,紡織、麵粉等行業規模較大,擁有一批致力於工商業、具有豐富經驗和管理能力的實業家。1948年,無錫工商界人士為開拓海外業務,首選香港,大多在港投資紡織業。如中國近代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資本集團—-榮氏家族中的榮鴻元、榮鴻三、榮鴻慶、榮爾仁、榮研仁等相繼來到香港。他們在港與王雲程等人創辦了大元紗廠、南洋紗廠。無錫慶豐紡織廠創辦人唐保謙之子、該廠廠長唐星海1948年底赴港後創辦了南海紗廠。

香港著名企業家、房地產、金融業家丁熊照生長於無錫。1948年,身為上海匯明電池廠、永明電筒廠創設人丁熊照遷香港主持開達實業有限公司,所造塑料玩具產品傾銷歐美市場。隨後在港興辦了明達電池廠、精達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義達毛紡有限公司、廣達實業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於1971年英國女皇誕辰授勳日獲OBK勳銜。

出生於無錫的「香港船王」趙從衍,40年代,他僅以一艘「國星號」開始從事海上運輸。1948年趙從衍赴香港後,努力開拓事業,資產日增。1972年10月,他成立華光航業集團公司,70年代已擁有60艘不同性能的貨船,海洋業務幾乎遍及世界。趙氏家族早已躋身於香港超級巨富行列。

無錫的實業家赴香港開創事業,他們秉承實業報國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積極反哺家鄉。

身處香港的榮氏家族,在無錫多所院校設立助學金,出資修繕龍光塔,提升梅園景觀。去年,榮氏梅園建園110周年之際,榮智健先生和榮家第四代子孫再捐500萬元,提升梅園景觀和建「思源台」。以「思源台」在告誡後人:飲水思源,不忘家鄉。

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會長唐英年是無錫望族唐氏後人,曾多次回錫尋根。他說,「我在香港出生成長,但我從小就知道,我是無錫嚴家橋人。」凝聚了唐君遠、唐翔千、唐英年先生為代表的唐氏家族對教育事業赤誠之心的「唐君遠教育基金會」,以「愛國重教,培育英才」為宗旨,培養了無數的實業人才。

融通世界東西文化 錢穆香江興學16年

「本校常教諸同學為學、做人齊頭並重。為學方面須能順應世界現代潮流,須能具備世界現代規模。但做人方面,則須能承受自己文化傳統,發揚自己文化傳統精神。我們新亞前途,一面須能有世界性的學術地位,同時須不要忘了這是一所中國人栽培中國青年的學術園地。這是我們的理想與抱負。」這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在香港新亞書院第十屆畢業典禮的致辭。

1895年7月30日,錢穆出生於無錫盪口鴻聲鄉七房橋,先後任北京、清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1949年秋隨廣州私立華僑大學遷至香港,同年10月與崔書琴創辦亞洲文商夜校。1950年秋該校改名新亞書院,錢穆任院長。

1961年,錢穆等人為在香港弘揚中國文化,希望設立有別於香港大學英語教學的大學,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

在錢穆看來,為學做人的基本要求、基本內容是要愛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錢穆堅信中華民族必有復興之一日,但他又認為民族的復興必須要建立在民族意識的復興和對民族歷史文化自信心的恢復上,教育對於發揚傳統文化是最重要的方法。錢穆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在他居港辦學16年間得以付諸實踐,他創建的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繼承了其建校的初衷——發揚中國文化。

無錫與香港文化相通,血脈相連。近年來,錫港兩地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2018年4月,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江蘇文化嘉年華活動吸引了眾多香港市民前來參加,現場的無錫文旅推介會,展示了精品旅遊線路、非遺技藝、特色美食,「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城市魅力盡顯。2019年6月,無錫市錫劇院攜經典錫劇《孟麗君》《錫劇精品折子戲》到港演出。《孟麗君》是錫劇一代宗師梅蘭珍的巔峰之作,並與香港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1962年,香港華文影片公司將其拍攝成彩色戲曲電影,為錫劇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影像,也令該劇廣為流傳。

2022年7月,無錫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同鄉文化名勝展」,精選了惠山泥人、無錫精微繡、宜興紫砂壺、宜興均陶、留青竹刻等「無錫名片」參展,令香港民眾駐足流連。

攜手香港 科創融合謀新高度

無錫,現已成為香港進一步拓展內地合作空間、打開長三角超級市場的橋頭堡。1981年,港商莊啟程率先踏入無錫創辦企業,開啟了內地改革開放後無錫與香港這兩座工商名城的合作相融之路。

目前,香港已成為無錫第一大外資來源地、最大境外投資目的地和第七大貿易夥伴,雙方經貿合作涵蓋現代服務業、科技研發、物流運輸、信息咨詢、金融保險、證券服務、旅遊和服務外包等多個產業。

截至2022年12月,香港地區在無錫累計投資企業5696家,累計投資總額1355.4億美元。2022年,無錫全市新增香港地區投資項目89個,新增協議註冊外資41.8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7.1億美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無錫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設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發揮無錫作為長三角地理中心區位優勢,依託長三角雄厚的產業基礎、充沛的人才資源、廣闊和市場空間,全面加強與香港等大灣區城市在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資金鏈的對接協同,共同構建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