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導演劍指大灣區:「大灣區,是否這年代新舊導演們眼中的一片可持續發展的地區,認為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圈,可以讓香港影業工作有一定的發展開拓空間,影片題材當然會因各種各樣的國情及政治因素而受到限制,不過這情況從來都不是內地才有,全世界的國家及地區都是如此,上世紀美國的影片題材更多是『我是全世界的大佬』的色彩強烈,及某些人對影片的評語持『雙標』,而中國的導演們也有自己的執着和堅持,他們公認中國的土地就有着數之不盡的天然景色可供很多影片作為『取景』之用,如果內地與香港的影業工作者能『強強聯手』,開闢影業新天地的期盼,也會指日可待;現時影片題材亦缺失了很多,例如︰恐怖片!」
資深影業人士就說:「大膽地說大灣區是可以取代香港在影業上曾經的輝煌和高光時刻,不是現在有二三部叫好又有票房成績的影片,就能讓行業輝煌之績重臨,時代巨輪改變了影業的環境生態;曾幾何時香港影業短時間內就有數百部作品出爐,當中亦不乏叫好又叫座的『好戲』,然而能否吸引觀眾入戲院睇戲,才是影業昂然踏入新境界的重要一環,以往觀眾視睇戲為重要的娛樂之一,現在仍有這批觀眾存在,他們並沒有消失,只是他們都老了,加上日新月異的科技,使得觀眾不再只有單一的娛樂,要再俘虜觀眾的心,影業工作者未來更要『眾志成城』,昔日香港影業圈的驕人成績,有一半是『時勢造就』,跟現世代的大環境不可同日而語!現世代的影業人士多是『伸手派』,認為影業復甦政府有責,不要說政府極其量只可提供有限資金支援,因資金來自公帑,就算是有投資者,可是金山銀礦亦有耗盡之時,沒有收益誰會繼續投資呢?這是將心比心的議題,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百業興旺也需要援助,影業工作只是其中之一,何況拍電影猶如『燒銀紙』,這是很現實要面對的事,故此,縱使有心人着力於將影業工作復甦,首要是堅持到下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局,而目前仍未見到曙光!」◆文︰莎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