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中國人民銀行10日公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分別比去年12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2.8個百分點,創下2016年4月以來最高水平;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此外,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93萬億元,同比多增7,308億元。

信貸增長提振市場

多項數據超出預期並實現「開門紅」,既反映出內地經濟活動加快修復、經濟景氣水平顯著回升、信貸供需兩端加速恢復,也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筆者認為,社融信貸總量數據的強勁程度遠超預期,充分反映出監管層「保持信貸總量有效增長」、「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的政策部署,也和節前信貸充裕投放的靠前以及本年春節較早的特殊因素有關。

從信貸結構來看,在4.9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量中,住戶貸款增加2,572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企業部門的信貸需求強於居民部門。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碳減排支持工具、「第一支箭」支持的保交樓貸款和優質房企貸款支持計劃等工具加碼實施疊加企業生產經營加速復常,對公貸款、企業中長期貸款仍是新增信貸的主要支撐和動能來源。

銀行風險偏好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的4.68萬億元中,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近三個月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總和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增長了110.6%。可以說,企業貸款在總量上支撐新增信貸大幅放量擴張之餘,期限結構也繼續保持改善勢頭,這既因為銀行在監管引導下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優化信貸結構,也源於經濟向好向上的跡象逐步顯現帶來的銀行風險偏好回升。

未來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房地產行業、消費貸款、「三農」、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普惠養老等領域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可期。相比「對公強」,貸款投放的「零售弱」更值得引起關注。

1月住戶貸款增加2,572億元,同比少增5,858億元;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同比減少5,193億元,居民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環比較12月的負增113億元有大幅回正,不過仍遠遜於2022年1月增加1,006億元的規模。與此同時,1月居民戶存款新增6.2萬億元,同比多增7,900億元。

重點領域仍需扶持

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規模較弱,或許主要受到春節假期影響,以及受房地產市場仍未見明顯拐點、多個地區甚至出現「提前還貸潮」拖累。春節靠前因素帶來的企業年前支付年終獎、過節費、薪酬福利以及住戶年後將現金回流存入等因素,可以部分解釋住戶存款的多增,但短期消費貸款復甦偏弱,說明個人和家庭考慮到收入增長的穩定性和收入預期的確定性後,仍保持較為克制的消費行為和較為謹慎的儲蓄傾向。在筆者看來,今年消費增速有望逐步修復至接近疫情前水平,但同時仍需包括金融政策在內的各項政策支持,以有序擴大金融支持消費信貸的規模,穩步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助力消費恢復,提振居民消費能力與意願。合理增加消費信貸,應當明確和加力扶持文旅、出行、住宿、餐飲等消費場景逐步復甦的行業和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國家政策側重的重點領域。

穩健幣策精準撐經濟

在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12.6%的同時,狹義貨幣(M1)和流通中貨幣(M0)則分別同比增長6.7%和7.9%,顯示出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市場流動性充裕,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企業經營和投資活動進一步修復,居民存款多增也推動了M2增速創新高。而M1與M2的剪刀差較2022年12月份顯著縮小,說明隨着疫情擾動減小,居民存款向企業存款回流的渠道更為順暢。

筆者預計,後續貨幣政策將在延續政策穩健基調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優化政策組合,更側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部署、使用、加力,助力擴投資、促消費、穩地產、調結構,讓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得到更多支持。

在加大修復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和企業紓困方面,將運用更多的結構性工具進行精準、定向支持,加快相關貸款投放,優化信貸結構,推動信貸總量增長。

主要指標料續增長

與此同時,貨幣政策、流動性投放、信用傳導將更精準、高效、科學,做到精準發力、充足發力、靠前發力,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狀態,保持市場利率平穩運行,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力爭經濟運行實現更好結果。

考慮到市場主體融資需求穩步復甦、政府部門與企業部門加快投資步伐、消費能力與意願穩中向好、增量政策性工具的推出或存量政策性工具額度的補充、地方債發行提速,2月份的信貸和社會融資主要指標有望繼續保持同比多增。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