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中國夏曆(俗稱農曆)是陰陽合曆,月份以月相周期定義,初一必定是晚上看不見月光的「朔日」,十五日或十六日是月圓的「望日」,故稱「朔望月」。朔望月的周期不規律,總是29天有餘,平均是29.53天。「朔望月」屬太陰曆而「回歸年」屬太陽曆,二者無法形成每「年」限定整數月的規律,解決辦法是偶然加一個閏月。
現行夏曆置閏周期,是每19年7閏。換言之當中有12年是平年,每年12個朔望月,約共354天有餘;餘下的7年是閏年,每年13個朔望月,略少於384天。
記得曾經與一位高學歷的專業人士談論「紫微斗數」的「月」,對方竟然說不知有「閏月」這回事!當時心想你這紫微斗數從哪處學?後來回想,這不對呀!香港中年人難道從沒聽說過「雙春兼閏月」嗎?可能真如《易傳·繫辭》所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小學生都知公曆每四年一閏,那是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的舊規;實情是每400年97閏,才是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的現況。原來「回歸年」(Tropical Year,即寒暑一度)其實只有365.2422天,日積月累就有誤差,必須稍作調整。這可不是欺騙小孩,而是由淺入深,日後才修正。例如小孩學圓周率,先籠統知道「周三徑一」,日後再學「3.1415926」。這是中國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在公元480年計算出來最精確的圓周率,這紀錄要到差不多千年之後才被阿拉伯數學家刷新。
夏曆的基本規則在小學不教,相信是小學、中學甚至大學許多老師都沒有學過吧!中國內地有學者倡議中國人都應該熟悉二十四節氣,潘某人認為可以多走一步,要求中國讀書人和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小孩都學懂夏曆是怎麼樣的一回事!願年輕老師和家長都能讀完這系列文字,與小孩一起記好這些粗淺的常識。
我們六十後這一代人慣過公曆生日,但是上一代較多過夏曆生日。於是過去數十年朋友間慶生多在公曆;家中長輩則會按夏曆誕辰給紅封包。過公曆生日只閏年2月29日出生才會可憐兮兮地4年才有一次生日!其餘日子出生則年年可過生日。過夏曆生日就複雜得多。如果剛好是每月月底的30日出生,就未必每年都可以慶生!何解?夏曆的月份,逢月大30天,月小29天,有些月份是沒有第30天!
癸卯年春節(即大年初一)在2023年1月22日,癸卯年最後一天大除夕(年三十晚),對應公曆2024年2月9日。2023年和2024年的立春(多在2月4日或5日)都在癸卯年之內,是為「雙春」;全年共383天,合13個朔望月,就是「閏月」了。今年是「閏二月」,過完夏曆二月之後,先經閏二月才到三月。
夏曆閏月出生的人要過生辰,只能將就一二!首先每19年才有7次閏年,其次再遇閏年也不一定閏同一個月,只能提早一個月慶生。反過來說,不是閏月生而這年剛好遇上相關的閏月,小孩倒可以多過一次生辰,向父母多索要一次紅封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