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敏輝

2日上午10時,備受關注的江西上饒胡某宇失蹤事件新聞發布會召開,省市縣三級相關單位聯合發布,對胡某宇的死亡性質、方式、動機等主要問題,以及公眾存有疑慮的錄音筆內容、百餘天地毯式搜尋卻無果、鞋帶承重時長、網絡傳言等細節,做了全面、細緻的發布,甚至錄音筆內容會否公布等敏感話題,亦不迴避。可以說,這場發布會最大程度地回應了社會關切。

這場新聞發布現場在江西,關注方卻來自全國,乃至境外、國外。在全程約35分鐘的發布時間中,現場發布人及關聯單位負責人,共回答了中央、港澳、地方媒體記者7個問題。這也是本場發布會的一個重要特點。以往,不少涉及重大、敏感事件的新聞發布,官方只作主題發布,不設記者提問環節。即便設有提問環節,亦只有少數央媒甚至本地官媒提一兩個「不痛不癢」的問題,新聞發布會有如走過場。

在筆者看來,拋開搜尋胡某宇過程中的工作漏洞,此次重大新聞發布從單向發布(或者通告),變為雙向溝通和互動,這是當地政府及公安機關公關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體現。雖然可能是由於事件持續發酵,官方在應對與媒體、網民中,被動或者主動完善新聞發布形式的設置形式,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另外,本場發布會不乏尖銳問題,現場發布人亦一一正面回應,使得連日來前往當地採訪的一線記者及億萬網民的疑問,得到最大程度的解答。

事實上,近年來,內地新聞發布制度不斷改革,政府部門與中外媒體溝通的形式、領域、內容,不斷完善,發言人、發布人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這也是中國更加開放、自信的表現。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