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北部帶出一抹淺水,這是將「它山堰」寫意融入建築之中。 香港文匯報浙江傳真
◆電視劇《三體》在寧波博物館取景。 視頻截圖
◆劇中的「聯合作戰中心」。 視頻截圖
◆現實中的寧波博物館。 香港文匯報浙江傳真
◆王澍 香港文匯報浙江傳真

「聯合作戰中心」取景地 春節掀打卡熱

真人版電視劇《三體》在農曆新年前與觀眾見面,上線一小時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突破25,000,打破劇集首日熱度值紀錄。該劇憑借劇情、演技以及畫面質量獲得了大批原著粉絲的稱讚,同時劇中細節也成為「三體迷」的談資。有細心的「三體迷」發現,劇中「亞洲防禦理事會聯合作戰中心」取景地就在寧波博物館。一時間,春節假期打卡寧波博物館,探秘「聯合作戰中心」成為了眾多「三體迷」的選擇。

「寧波博物館特別符合原著中對總部的描寫,而且整個建築也特別好看,審美真的很高級。」正如「三體迷」張永誌所說,寧波博物館是中國首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著名當代建築師王澍的得意之作,也是其一貫推崇的「新鄉土主義」建築的代表之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莉 浙江報道

「第一集裏就出現了聯合作戰中心的鏡頭,當時看到博物館的外牆感覺似曾相識,之後又看到擺設着一個巨型恐龍骨架,這時候我已經八九不離十猜出是寧波博物館了,因為有帶孩子去那裏看過恐龍展。」作為寧波人的張永誌略帶驕傲地說,「劇裏本身就有介紹,說這個『聯合作戰中心』是徵用了還沒有開業的博物館場地。劇情取景高度統一,從而能更好地還原原著,這也是『三體迷』喜歡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場景拍攝求真 導演拒用特效

張永誌猜的果然沒錯。寧波博物館工作人員說:「2020年我們收到了《三體》劇組發來的取景對接函,因為我們的建築風格非常符合原著中的描述,所以想來我們博物館進行拍攝。為了確保日間正常開放以及確保展廳內文物安全,經過多次與拍攝組的溝通討論,最終敲定拍攝方案,2020年7月順利進行拍攝工作。」

據了解,劇組在寧波博物館共拍攝兩天,「除了拍攝博物館外景、全景以及附近道路大場景,也對內部的公共區域進行了拍攝。」工作人員介紹,當時劇組也是嚴格按照約定,為不影響觀眾正常參觀,拍攝都是在閉館後進行。

「我們也能用特效的方法來解決,但我覺得它不真實,拍出來我不相信,所以力求所有的地方都用真的。場景的真實程度,能讓演員、製作者,有一種沉浸感,可信度也會加強。」導演楊磊說道。

建築古法砌牆 廢磚瓦煥生機

不同角度欣賞博物館的外形,時而像一艘船,時而如起伏的山巒。博物館牆體外皮採用了寧波地區獨有的「瓦爿牆」形式,喚起人們對江南古鎮的文化記憶。主入口道路則由石板鋪就,北部帶出一抹淺水,這是將寧波唐代古水利設施——「它山堰」寫意融入建築之中。

《三體》劇中人物汪淼從「聯合作戰中心」離開時的畫面場景,正是在寧波博物館的經典打卡位露天台階,他背後的正是博物館外牆,也是該建築最具特色的「瓦爿牆」,它是由6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廢磚棄瓦砌合而成,高度達24米,將這些超過80種不同尺寸的磚瓦砌在一起的,正是寧波民間傳統建造工藝裏瀕臨失傳的「瓦爿牆」技藝。「寧波博物館外牆使用的『瓦爿牆』技術,是傳統建造技藝用現代技術改造後的結果,寧波傳統建築上從來沒有高達24米的『瓦爿牆』。」

據王澍介紹,使用「瓦爿牆」,除了能體現寧波地域的傳統建造體系,質感和色彩亦能完全融入自然,它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對時間的保存。回收的舊磚瓦,承載着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歷史,它使得博物館一建成,就凝聚了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時間,而工匠在砌築時的即興發揮,使它更加鮮活。

此外,寧波博物館外牆材料採用全新創造的「竹條模板混凝土」方式。王澍認為,竹和江南文人文化的關係,以及竹的彈性和對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生了藝術質變。同時,竹也是公認的速生環保材料。「寧波博物館外牆特殊的材料做法使它已經變成了有生命的環境,需要滋養,於是我們可以把建築當作植物對待。它剛建成的時候肯定不是它狀態最好的時刻,十年後,當『瓦爿牆』布滿青苔,甚至長出幾簇灌木,它就真正融入了歷史。」

設計者說

「從設計語言上看,寧波博物館重點表達了『介於自然與人類之間』的理念,平面是簡潔的長方形集中式布置,地面兩層以上,建築開裂,微微傾斜,演變成抽象的山體。這種形體的變化使建築整體呈微微向南滑動的態勢,場地北部為一片水域,建築因而具有剛從水中上岸的意向。而在建築內部,地面兩層以上為一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動平台,從建築整體分裂出的5個單體,和而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山』、『水』與建築關係的美學被有深度地重新轉化了。」 —王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