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昌

傳統節日中,元宵節算是最熱鬧的一個,也是春節的尾聲。慶祝元宵節的節目比其他節日多,比如舞龍、舞獅、鬧花燈、燈謎會、「走古事」、廟會等。

元宵節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開啟各種燈飾,大放光彩,把寧靜的夜空變得璀璨明亮。巧手的人們製作了各式花燈,孩子們手裏提着與自己生肖相應的「十二生肖」燈,花燈款式五彩紛呈。猜燈謎的禮物也吸引了不少小孩,你一言我一語,有時也會大聲地尖叫。猜中燈謎的人總是一臉的得意,沒猜中的人會有小小的懊惱,大家沉浸在歡聲笑語之中。掛在大門口的大紅燈籠在風中搖曳,紅色光影在晃動。

走古事是龍岩市永定區撫市鎮鬧元宵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那裏的人們通過這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同時亦可達到增加民眾之間聯絡感情的目的。他們過完除夕就開始進行走古事的籌劃,正月初七初八晚上起,大鼓涼傘、花燈、花籃、舞龍等活動每晚陸續在村裏走門串戶,給各家各戶送去春節的喜慶祝福,家家戶戶都會備好鞭炮迎接。到了正月十五日,走古事的隊伍會集中起來,再加上裝扮好的彩車,到大街上巡遊。巡遊的古事隊配有繁複的樂隊、五色鑼鼓隨行伴奏,活動亦現隆重,文化韻味甚濃。

走古事的內容多以歷史傳說故事及現實生活中人物或情節裝扮,車載或抬着巡遊。常見故事有魁星點燈、桃園三結義、五虎將、六國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過海等。裝扮這些人物均以小童為主,倘若家裏有適合年齡的小孩,都會全力支持參與盛會。據說參加過活動的小孩聰明伶俐、健康活潑,學習成績也會進步。年節舉辦這些活動,能使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同時也將鬧元宵的活動推至高潮。

舞龍俗稱舞龍燈,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起源於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舉行舞龍活動。舞龍時,龍頭跟着繡球(龍珠)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才會吸引群眾觀看欣賞,並贏得陣陣叫好聲。鄉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已經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

家鄉元宵節舞龍活動也是值得欣賞的,龍身的長短也會因應村莊的人口而定,舞龍前期的準備工作繁複,要花很多功夫及時間去練好協調動作。迎龍當天才不至做動作表演時出現嚴重差錯。做龍頭的材料也要精挑細選,盡量使用輕巧的,舞龍頭的人要年輕力壯,才不會在短時間內疲勞。龍頭的眼睛通常用手電筒,龍身的燈則用蠟燭,舞龍時要格外小心,才不會造成火燒龍。

舞龍活動通常與迎花燈(又名燈籠)一起,為求視覺效果,巡遊會在夜間舉行。花燈大多是就地取材製作,製作工序繁複,先以竹篾、鐵絲等把骨架紮好,再貼上砂紙或綢布。花燈的外形初步完成後,再加上裝飾,如絨球、吊頭等,才成為我們一般能見到的花燈。花燈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外表畫上五顏六色、多姿多采的圖案,巡遊時可單隻手提,亦可多隻用竹竿串在一起,兩人肩挑進行,為佳節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吃湯圓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闔家團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小時候吃的湯圓都是自家手工做的,小巧玲瓏,香甜可口。把花生、芝麻、核桃、紅豆之類炒熟,果仁、棗泥等搗碎,拌砂糖製成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湯煮、油炸、蒸食均可, 之所以被稱為「湯圓」,是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裏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着團圓吉利。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熱騰騰、暖融融的湯圓,在香氣四溢中,每個人的心中都盛滿了快樂和幸福。所以說,元宵節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逛廟會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廟會上除了有祭祀祈福等民俗活動之外,還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各種風味小吃應有盡有,吊傀儡、唱神戲等平時幾乎看不到活動,也會在廟會上出現。唱戲的,聲情並茂,踩高蹺、扭秧歌的,各顯其能,民間藝人大顯身手。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走古事、看花燈、吃湯圓、放煙花、逛廟會,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節目。一盞盞燈,就是一個個美好的願望,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一個個湯圓,就是一個個甜蜜的期望,期望家家戶戶團團圓圓,人人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