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淮燈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當時建康(今南京)為南朝都城,城內已經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是中國最早的燈會。《南史》記述了建康上元節(元宵節)盛況:「匯數萬火盞,若星河燦天衢,人潮聚湧,廣庭無隙也。」
後來的唐、宋、元、明時代,秦淮燈會一朝比一朝紅火,技藝高超的花燈工匠層出不窮。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更是提倡燈節,並將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南京逐漸開始享有了「秦淮燈火(綵)甲天下」的美譽,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隨之蜚聲天下。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節,朱元璋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綵,營造節日氣氛。三年後又下令在南京皇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紮製鰲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明代中期以後,《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鰲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後期《正德江寧縣志》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歷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紀以後主要集中在夫子廟地區,目前已經擴展到「十里秦淮」東側五里地段,核心區域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吳敬梓故居陳列館、江南貢院陳列館、中華門甕城展覽館及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琶琵路一帶。
南京地區廣大民眾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在秦淮燈會時通過紮燈、張燈、賞燈、玩燈、鬧燈等諸種形式不斷地營造出「萬星爛天衢,廣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託自己的良好願望與生活追求。與此相輝映的其他民間文化藝術門類如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獸舞、秧歌、踩高蹺等也隨之得到迅速發展,進而對中國其他地區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賀鵬飛 南京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