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業俊) 去年施政報告宣布將啟動將軍澳第137區及第132區填海工程,發展局今日(19日)公布計劃細節,當中137區發展土地為101公頃,包括在日出康城以南、鄰近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範圍填海約20公頃,預料可建約5萬伙住宅,規模相當4個太古城,按「7比3」公私營房屋比例,涉3.45萬個公營房屋及1.55萬伙私宅,可供13.5萬人居住。137區作為短中期的主要房屋供應來源,最快2025年動工,首批約1.26萬伙最快2030年入伙,料約3.4萬人受惠。

將軍澳第137區在日出康城以南

據發展局公布的將軍澳第137區及第132區初步發展大綱圖顯示,137區位於將軍澳創新園以南,為一幅已平整土地,佔地約80公頃,目前大部分土地用作臨時填料庫,貯存公眾填料,供填海時重用。發展局發言人表示,該區將發展為以房屋用途為主的新社區,除現有約80公頃土地,計劃將現有躉船港池及沿海岸線填海約20公頃,合共造地約101公頃。

最快2025年動工

發言人指出,填海規模合適,既能配合規劃人口,亦不會影響位於西面的航道。以最高地積比7.5倍計算,料可提供約5萬伙單位,供13.5萬人居住。按「7比3」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將涉3.45萬個公屋及1.55萬個私人住宅單位,最快2025年動工,首批約3.4萬人最快可於2030年遷入,涉約1.26萬個單位。

維持7比3公私營建屋規劃

以港島區知名屋苑太古城共12,698個單位計,137區建5萬伙約相當於新造4個太古城。發言人表示,將軍澳區內私人住宅佔比遠超公營房屋,但由於「希望137區可自己成為一個社區」,需要日常生活設施,如果太多公營房屋,可能會令社區設施未必可以持續,尤其是商場、餐廳等配套,因此維持「7比3」的公私營建屋規劃。

將軍澳第132區造地建公共設施

為配合137區的房屋發展,當局建議於對岸將軍澳第132區對出,亦即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對出水域,以填海和削坡方式提供約25公頃土地,以容納兩個現時位於137區的公共設施和四個有特定地域要求的公共設施,這些設施均需設置於臨海位置以便日常運作。

除了兩個須由137區重置的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和混凝土配料廠外,當局將於132區對出的新造土地上,設置具重要策略性的電力設施,以提升香港通過區域合作輸入零碳能源的能力。當局亦建議在132區建設一個建築廢料處理設施、一個廢物轉運站及一個海上垃圾收集站。

盡量削坡而減少填海

發展局強調,132區的填海及削坡比例未有定案,但承諾即使「削唔到坡」,最多亦只會填海25公頃,如果削坡順利,則有望減少填海面積。而在不影響工程時間表下,當局會盡量削坡而減少填海,將對附近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規劃上盡量減低對居民滋擾

132區對出新造土地位置較偏僻,與最近的住宅維景灣畔約有1公里緩衝距離,較最初設計拉遠多200米。對出土地將以低密度發展,只興建數幢約20米至60米高的低矮建築物,加上進出這些公共設施的車輛可直接通往「將軍澳--藍田隧道」,預料往返九龍的車輛不會經過將軍澳新市鎮現有道路網絡,相信可大大減低對當區居民的滋擾。

暫時未有填海造價

發言人承認,目前未估算計劃成本,暫時未有填海造價,但由於已有80公頃的平整土地,不是「由零開始」,估計工程規模不大,而且「未必好貴」,同時承認政府正展開多項大型工程,坦言「知道搞緊好多嘢,會睇住盤數」。但發言人補充,「填海20公頃就提供到5萬個單位,項目是值得投資推展。」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