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穆濤。
◆《中國人的大局觀》
◆穆濤新作以歷史故事和至理名言啟迪社會與時代。
◆西安歷史悠久,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給穆濤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西安是漢唐之都,穆濤新作《中國人的大局觀》借先秦兩漢之風,吹拂今人襟懷。

睽違八年出版《中國人的大局觀》

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穆濤新作《中國人的大局觀》,自2022年9月出版發行以來,便在內地文學領域引發熱議。作為一本歷史散文作品集,作者從星辰山川、先賢聖哲、古書典籍中,梳理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以《詩經》、《尚書》、《史記》、《禮記》、《漢書》、《春秋》等典籍為底本,對照當今。不僅鞭闢入裏又幽默風趣地闡釋了傳統文化常識,全方位地展示深植於中國人內裏的文化氣質,同時亦結合一些社會問題,多角度呈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遠影響。◆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穆濤目前擔任《美文》雜誌常務副主編,同時也是西北大學教授、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多年來,深耕文學領域的他先後創作出版《俯仰由他》、《看左手》、《放心集》等十餘部著作,其中《先前的風氣》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並入選「2014年中國好書」。

《中國人的大局觀》是穆濤睽違八年推出的又一大部頭著作,這部讀史札記共有五個專輯,分別為「中國歷史的學名叫春秋」「腹有詩書氣自華:關於《詩經》和《尚書》」「冊命之辭:中國古代官員的任職談話」「在制衡與失衡之間:《漢書》認識筆記」,和「黃帝給我們帶來的」。全書寓莊於諧,清明透徹。一方面,大史小說,以歷史故事和至理名言啟迪社會與時代;另一方面,匡正時弊,用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激活文化與傳統。借先秦兩漢之風,吹拂今人襟懷,呈現出散文大家深厚的學養和歷史文化散文的萬千氣象。

展「漢唐氣派」智慧之光

說起這本書的創作淵源,穆濤曾多次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唐代文學家、思想家韓愈的文章。讀過中國古代文學史的人都知道,韓愈在唐代推動「古文運動」,所謂的「古文」具體指的就是西漢及西漢之前的文章,行文樸素,清醒大氣。

多年來,穆濤從漢代的賈誼、董仲舒、陸賈、晁錯開始讀起,之後又系統讀了《史記》、《漢書》、《淮南子》、《禮記》,漸漸沉浸其中。而他也希望通過潛心研究,能將「漢唐氣派」那種大的智慧之光,在今天展現出來,並能為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書寫文化的「天、地、人」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談到《中國人的大局觀》時認為,該書說散文也是散文,說雜文也是雜文。穆濤的這些文章裏面有他的觀念,有他的智慧,同時也有對具體問題的思考。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學評論家李敬澤亦認為,《中國人的大局觀》從三代說起,從時間和天象說起,一本書從頭說到尾,就是站在漢學立場,談中國文明與文化的天、地、人。所謂大局,說到底就是這個天、地、人的格局。一個中國人,立起這個大局觀,便是行於世間的安然坦然。

「大局觀是指生活態度。我們要蹈大方,但大方是什麼呢?大的東西是無止境的,外延是廣闊的,是可以無限探索的。」對於「中國人的大局觀」,穆濤的理解既傳統又特別。在他看來,大的東西有時候不一定是在遠方,可能在人們心裏面,在大家認識裏面,是需要具體認知,認真探討的。

穆濤進一步指出,春夏秋冬,再加上天和地,被先民稱為「六度」,形成了中國人最初的標準和原則。再比如二十四節氣,這是漢代形成的認識,在《淮南子》這部書中有完整表述,每個節氣都是15天多一點點,累加起來就是365天多一點。在漢代時候,中國人用自己的方法,就已經達到了這種高精度。特別是中國人自古就有敬天的意識,修齊治平的最高境界是和諧,人與人和諧,國與國和諧,人和動物、山水自然和諧,和周邊的一切都達到和諧。想一想古人的這些觀念,真的是很有現代價值的。

汲取歷史智慧

感受文明脈動

在《中國人的大局觀》第一專輯《從發現時間開始:一根由神奇到神聖的棍子》章節中,穆濤寫道:「光陰這個詞的本義是光的影子,先民們通過觀測計量影子的位移,把『時』區分出『間隔』,『時間』的概念產生了。有了時間,也開始有了歷史。……光陰是被一寸一寸捕捉到的,這個過程,既緩慢又漫長。」

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浩撰文表示,讀《中國人的大局觀》,展卷開合之間,讀者置身經典建構的歷史現場,汲取歷史智慧,感受文明脈動。「走進經典,重新認識那些我們熟悉的歷史文化——天地四時、家國天下,把零散的知識點連成一條線、匯成一張網,進而了解歷史的源流、文化的邏輯,令人有所發現和領悟,溫故而知新。」而著名學者鮑鵬山認為,寫歷史,一定是寫問題,穆濤這本書是在尋找一些問題的答案。

「我們為什麼回頭看?其實多數情況下是為了往前走。」穆濤表示,往前走會遇到很多問題,也會遇到很多障礙,有些地方可能走不通,有些時候辨識不了方向,那就回頭看看歷史上發生的事,從歷史經驗裏找找方法,找打開難題之鎖的鑰匙,「在我的理解中,我們反觀歷史,很多時候是在找啟示,給我們今天如何往前走提供一種智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