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十二個月份的英文名稱,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可是很多人也不知道它們的來歷。最多人覺得困惑的,應該是September(9月)、October(10月)、November(11月)和December(12月)。在拉丁文中,Septem是7,Octo是8,Novem是9,Decem明明是10,那為什麼September至December會是9月至12月呢?是搞錯了嗎?你知道箇中的原因嗎?
原來古羅馬時代的曆制,本來一年只有10個月份,在舊曆制中,春季的March才是1月,名稱源自羅馬戰神Mars,而march亦有向前邁進及出征之意,春天就是備軍遠征的最好時機。接下來的April是2月,來自拉丁文aperire一字,有開啟的意思,比喻春光明媚,百花盛放,相關的英文詞彙有apert、apertly、aperture等。而May本是3月,是拉丁文majores的縮寫,此時良材棟樑都茁壯成長了。然後June是4月,名稱的由來是眾神之神宙斯的正印皇后Juno,她是婚姻的保護神,因此不少人也會盡量安排June wedding(現解作六月婚禮),希望得到Juno女神的祝福,永享甜蜜幸福的婚姻。
至於July,來頭可絕不簡單,它是以羅馬共和國的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封號命名的,July這個月份亦坐落於公曆的正中央。根據歷史記載,凱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向全國人民頒布起用Julian Calendar,為西曆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從公元前46年開始,公曆就由10個月加至更為準確的12個月,先以January為1月,寓意去舊迎新,再以February為2月,象徵心靈潔淨,而March、April、May和June就隨即變成3月、4月、5月和6月了。如此類推,原本指7月至10月的September至December亦順序推遲了兩個月,變成了9月至12月,而這些「名不符實」的月份名稱竟仍沿用至今。
緊接July的August也來頭不小,它是以凱撒大帝的繼子、羅馬帝國的君王奧古斯都大帝(Augustus Caesar)命名的,August是雙數月,在原本的Julian Calendar中,本應只有30天,不過因為奧古斯都大帝想與繼父齊名,所以August也被他硬生生加至31天,往後的9月至12月也得與之配合,大月與小月互相對調。由此可見,現代的西曆也非完全科學。
◆ 曹穎寶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二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