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年間的10両銀子能夠做什麼?可以買上一畝良田種莊稼,可以買到五擔(即約800斤)大米又或150斤醃肉,可以僱傭一位青壯年勞動力為自己服務一年,還可以買一幅林呱的油畫——也就是外銷畫。廣東省博物館現正展出「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140餘件/套展品從畫藝、畫技、畫材三個維度的調適入手,向觀眾講述18至19世紀中外藝術家共同創造的中西方視覺藝術對話與調適的「廣州時代」。◆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
18至19世紀的廣州是世界貿易網絡的重要節點,亦是世界文化、藝術交流的門戶和窗口。一種新的繪畫作品在此時出現,它不同於傳統中國畫,而是以中西調適的繪畫技法繪製符合西方「中國風」審美需求的作品,遠銷海外後深受西方人士的喜愛,因而被稱為外銷畫。展覽策展人白芳介紹,當時中外藝術家共同描繪東方的風景風貌、生產生活和民風民俗,繪畫作品揚帆過海,成為備受西方社會追捧的新潮藝術品。展覽分為「畫藝的調適」「畫技的調適」和「畫材的調適」三部分,通過以錢納利為核心的中外畫家圈解讀其確立的「錢納利風格」藝術流派,通過植物、船舶、風景、肖像、風俗畫等不同繪畫題材解讀中西方繪畫技法中體現出的對話與調適,並從油畫、水彩、水粉、素描、版畫等形式的作品,概覽中西方繪畫材料的調適與融合。
錢納利影響粵港澳畫風
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錢納利,是19世紀在中國華南沿海居留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西方畫家。他1825年到達澳門,根據南中國海特殊的地理環境,對英國學院派畫風進行了浪漫化的調適,創造出具有獨特中國情調的「錢納利風」,影響了19世紀20年代以後粵港澳三地外銷畫家的繪畫風格。
展品中的紙本鉛筆《澳門街景手稿》,是錢納利在澳門街頭采風時繪製的速寫手稿,這些速寫使他的創作具備了更強的可視性與現場感。另外一幅《疍家女》速寫手稿,從中可以看出錢納利對人物的五官、衣着、手腳等細節進行了細緻刻畫,在攝影技術出現前,錢納利的繪畫作品因其直觀地保留更多視覺信息而被賦予了更多歷史價值。一幅佚名的《澳門南灣》,描繪了從西望洋山向東北眺望澳門南灣的景色。該作品繪製的南灣景色,構圖與錢納利作品如出一轍,散點光源的運用讓畫面光色變化豐富,可見當時的廣州外銷畫家非常善於學習模仿。
中國著名的外銷畫家林呱,是以錢納利為中心的藝術家群體中堅分子。據記載,林呱曾跟隨錢納利學習,臨摹了大量歐洲人帶來的油畫和圖片,油畫功底扎實,在廣州和香港都開設自己的畫室,作品也漂洋過海先後到英、美等國家參展。從展出的林呱《錢納利畫像》(摹本)可以看出,林呱風格與錢納利相近,但他收費較錢納利便宜很多,因此吸引了不少西方商人和船長委託他繪畫肖像,令他成為錢納利後期最大的競爭對手。
港埠帆影再現貿易繁榮
港埠和帆影,是外銷畫常見的題材之一。《「祐昌」款香港海域附近的漁船》描繪了一艘三桅帆船逆風航行於波濤翻湧的海面上的場景。畫面中只見前景的水面處於背光陰暗面,中景的戲劇性用光照亮船舶主體,以明暗對比顯現空間遠近。該作品體現出受到錢納利的英國學院派寫生與寫實創作風格影響,類似的構圖方式、舞台燈般的聚光效果被廣州外銷畫家一再模仿,成為這一時期船舶畫的主流風格模式。
另外一幅順呱的《十三行商館》描繪了19世紀30年代十三行商館風貌。作者採用中國外銷畫家慣用的正面取景方式,從珠江南岸眺望十三行。該畫作中順呱不再以異常高的視點,將建築物放置於水天之間的狹長空間內,而是採用較低視角的取景,將觀者的視線帶到接近水面的位置。相對於岸上建築,江面上的船隻尺寸較大,前後景的處理遵循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
《「重呱」款英國船》的畫框背部上方留有畫室商標「Chong Qua, Ship and Portrait Painter, Daguerreotype」,可知重呱既是外銷畫家又是攝影師,擅長繪製船舶肖像畫。原來,由於早期銀版攝影(Daguerreotype)顯影技法繁瑣,相片複製和保存也非常困難,用寫實油畫描摹逼真的相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方法。作品描繪的是一艘駛入維多利亞海港的英國飛剪式帆船,這種帆船又稱「快船」,其特點是船型瘦長,前端尖銳突出,航速快、噸位不大,19世紀40年代它主要用於從事茶葉和鴉片貿易。
羊城舊貌引人入勝
廣州的自然風光也是外銷畫必不可少的主題。有「珠江版清明上河圖」美譽的《廣州港全景圖》是一幅長達2米的巨型油畫,作者從西至東依次描繪了沙面、十三行商館、海珠炮台直至大沙頭附近的東水炮台一帶珠江北岸的廣闊風景,無論是取景角度還是細節的精準度,都體現出受到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荷蘭港口風景畫的影響,同時也精確寫實地記錄了特定年代廣州商貿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
隨着從珠江口到廣州城的一系列寶塔作為重要的航海標識日漸為西方人所熟悉,塔成為了廣州珠江景觀畫題材中的一種常見素材。水粉《琶洲塔》遵循了歐洲「如畫」風景畫的繪畫原則,表現出生動、靜謐、富有色彩感的場景。雖然在繪畫技法和材料上都呈現出西方繪畫的特質,然而在江面、船體等細節描繪上作者又無意流露出中國傳統繪畫線條勾勒的氣韻感,可見這是一幅中西繪畫技法調適後形成的作品。
西方對東方社會、家庭生活同樣充滿好奇,因此外銷畫題材亦包括當時中國社會的家庭生活、手工業製作、遊藝娛樂、婚嫁喪娶、戲曲故事等。其中,18世紀的玻璃鏡畫是中國外銷西方貨品中的奢侈裝飾品,曾風靡歐美王公貴族。「滿大人」系列是中國外銷玻璃畫在18世紀末的常見題材。一幅18世紀的《滿大人迎春賞花玻璃鏡畫》就描繪了滿大人夫婦和侍女,三人手持簪花的畫面,神態和姿勢都非常程式化,呈現出中國所特有的和諧寧靜的居家氛圍,滿足了西方人對中國紳士生活的幻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