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香港與內地實現首階段免檢疫通關,零售業界積極期待迎來春風,不過受申請個人遊簽註需時等因素影響,市面未見湧現大批內地客,相信香港仍須一段時間「熱身」,才可復見人頭湧動的場面。不過,物換星移,即使將來實現更大規模通關,香港能否繼續用以往的經營方式吸引到大批遊客購物,業績恢復疫情前表現?

疫情使人們消費模式產生變化,網購盛行,以往客人大包小包提着購物袋走出商戶大門,如今即由速遞人員送到家門。單在香港,2022年首11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比起2021年同期上升近22%。香港的商戶琳琅滿目的貨品,曾經吸引一眾遊客的目光,可是也要面對的現實是,實體店面可以提供的貨品種類,不論如何也比不上現今互聯網購物平台。購買精品的話,消費者可以在網購平台貨比三家,貨品價錢通常比實體店低;購買生活用品的話,雖然百貨公司等有地利之便,但可供選擇的種類也不多,未必符合顧客心意。這樣情況下,本港零售業,即使遊客湧現,未來亦要面臨一些挑戰。

雖然如此,網購平台主力是做到牽線搭橋的作用,平台的運作始終要依靠來自商戶和廠商的貨品供應。數年來跨境購物平台有長足發展,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型網購平台各種集運、網點提貨等多元方式,節省了物流成本,也滿足不同客人需要,內地與海外的商戶已廣為善用,甚至設專門部門處理網上銷售和運輸服務。至於香港的零售業,要享受送貨到家服務,多是消費滿數以百元以至千元的本港顧客所專利,顧客仍要到少數店面領取貨品,造成不便,如果能夠不斷完善優化電子商貿,呼應時代所需,機會還是能夠把握得到。

疫情以來,特區政府雖然先後兩度推出消費券,但至今除了八達通之外,其他支付平台覆蓋商戶的比率仍相差一截,甚至不少商戶仍只接受現金交易。但電子貨幣交易已成全球趨勢,內地消費者已不再習慣攜帶大筆現鈔赴港旅遊消費,今天在香港乘坐公共交通,市民也可使用電子支付平台,本港商戶實在沒有什麼理由抗拒不加以應用,支付平台應與商戶多溝通、多合作,增加認識電子交易的好處,創造互利。

敢於接受新事物是香港社會的特質。經營模式要持續更新蛻變,香港零售界才可迎來春風,重建香港「購物天堂」美譽。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