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Mixing或Code-Switching(語碼混合或語碼轉換)在語言學上,指在對話(無論文字或者說話)同時使用兩種或以上的語言。香港曾被英國管治,故市民除了會使用廣東話之外,英文亦被廣泛使用,因此code-mixing在香港人的對話當中是非常常見的。

「朋友」太正式 叫friend更口語

在字詞使用上,我們會慣常(habitually)使用的有friend(朋友)、form(表格)和tissue(紙巾)等。一般當這些字出現在口語中,我們比較少使用他們相對應的中文字,例如我們會說︰「我今晚要去同個friend食飯。」而不會說「我今晚要去同個朋友食飯。」「幫手填咗份form佢。」而比較少說「幫手填左份表格佢。」這些例子的背後原因,是因為「朋友」和「表格」都比較正式(formal)。

廣東話中,當外來字詞沒有一個獲香港大眾認同(recognition)或完全(completely)相同意思的相對詞彙時,我們亦會使用code-mixing。大家對話時,會怎樣用廣東話說party、 keep fit、shopping呢?派對?保持健康?購物還是買嘢?

Shopping不止購物

Party這個字在廣東話中,已經根深柢固,甚至衍生出中英混合的詞彙例如「船P」(船上派對)。同時如果將「你好fit」說成「你好健康」或者是「你好健壯」,意思上亦不盡相同。至於Shopping的含意,「購物」或「買嘢」也未必能完全表達。只能說廣東話不能以一個字概括keep fit和shopping的意思。

語言學(Linguistics)上這個現象被稱為Lexical Gap(詞彙空缺)。

在香港,英文某程度上已經融入了廣東話,所以當一個說廣州廣東話的人來到香港也會不適應,因為除了香港的廣東話俗語(slang)外,還有大量的(numerous)英文用字。

常開 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星期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