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香港特區銳意發展中醫藥,但一項調查發現,不少長者認為香港中醫收費偏高,九成人因無力負擔而延誤求醫。雖然醫管局有提供資助中醫服務,但逾八成長者反映預約熱線打極都不通,非綜援家庭的診金為120元,比醫管局西醫門診高逾一倍,促請醫管局將中醫收費下調至與西醫門診看齊,以及增加資助中醫診所。
71歲的何淑貞本身患有脊柱彎曲,還要照顧患有漸凍人症的丈夫,由於西醫治療凍人症的效果欠佳,她遂尋求中醫治療。他們並無收入,私營中醫收費十分高昂,貞姐曾嘗試使用醫管局資助的中醫服務,卻長期無法打通預約電話,若透過網上預約就要排期20多天,耽誤丈夫病情。她曾親自在清晨排隊輪籌,但往往因為額滿而撲空,最後還是向私營中醫求診,相關醫藥費不菲。
求診貴 逾九成長者延誤求醫
貞姐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社區組織協會和香港老人權益聯盟於今年2月初訪問149名基層長者,結果顯示,約六成長者近期曾向中醫求診,平均每月花費超過600元,但由於求診價錢貴,逾九成長者延誤求醫。醫管局在全港18區設有中醫教研中心,提供資助中醫服務,領取綜援市民可獲免費服務,但只有39%受訪長者知悉有關服務。八成受訪長者表示預約政府資助中醫服務很難,有九成長者認為名額短缺。現時的中醫診所未有中央預約系統,各區診所的預約方式不一,部分長者更要清晨親自排隊預約。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表示,「因診所有部分自負盈虧服務,現時有很多公公婆婆誤以為診所需要收費。」同時,中醫診所是沒有醫管局的收費減免機制,故非綜援的家庭未能獲補助,相關中醫的收費為120元,比醫管局門診50元收費高出逾一倍,令更多家庭卻步。
團體倡收費與醫管局門診睇齊
團體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必須增加中醫診所數目和診症名額,按需要加強治療密度,並在收費方面與醫管局門診睇齊,亦需引入豁免機制,令其他低收入家庭受惠。政府亦應設立統一及透明的制度,如劃一開放時間、藥物名冊和覆診及轉介系統等,同時公布服務數據,令服務使用者能更清晰、更公平地使用政府資助中醫服務。
評論